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河南圈 > 圈层资讯 > 正文
杨贵:一心要圆百姓吃水梦
2022-10-29 16:06:27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领导干部走在修渠队伍的最前面

数以万计的人们用独轮车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运往工地


(资料图)

【“战太行”开篇语】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散;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首民谣正是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写照。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摆脱不了水的制约。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坚守的勇猛,在漫卷的红旗下,强势律动!

□记者 闻向东 高志强实习生 牛静芳

核心提示1960年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寒冷的太行山深处便传来“duang、duang……”的敲打声,那是铁锤及钢钎砸在坚硬岩石上的声音。抬眼望去,悬崖峭壁间,站满了挥舞铁锤的人,他们破衣烂衫,面黄肌瘦,却浑身透着一股狠劲儿,仿佛要跟岩石、山崖拼命。

他们在干什么?是效仿祖先再来一次愚公移山?还是要凿下巨石去换钱?都不是!这是一群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林县人,他们要把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的寻常百姓家,让这里的子孙后代都不再受缺水的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从这天起,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着太行山徒手凿了10年。

杨贵泼水 顺手倒碗洗脸水,老乡心疼好半天

3月28日,星期六,古城安阳阳光灿烂,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大早,记者一行疾驶在通往林州的高速公路上,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是盛开的油菜花。此情此景,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与记者同行的郝顺才老人今年69岁,他曾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亲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郝老告诉记者,由于干旱缺水,林县人千百年来修渠打井抗旱不止,但始终没有摆脱水荒的困扰。解放前,林县几乎每年都有百姓逃荒到山西、陕西等地,没有逃荒的人也是守着家里的几分薄田苦熬,这是林县人节俭,尤其惜水如命的根本原因。

1954年4月,不满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一次,他下乡到一户老乡家里坐坐,这家人当他是贵客,特地端了一大碗水(因为没有洗脸盆)让他洗洗。杨贵洗过手脸后,顺手就把水给倒了,主人见状急得脸都红了。杨贵事后才知道,因为缺水,林县人一年到头很少洗脸,就是洗,也是老人洗完孩子洗,男人洗完女人洗,洗完了澄清留着下次再洗……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解决林县人的吃水问题。

杨贵找水 听到震耳欲聋的流水声,他陶醉了……

1955年开始,杨贵带领全县人民先后修建扩建了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还修建了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这对缓解林县饮水难起了重要作用。但1959年的一场大旱,让林县人的梦再一次破灭了。

杨贵意识到:要想解决全县“水贵如油”的问题,必须拓宽视野,放眼周边。他和县委班子成员决定兵分三路,分别沿浊漳河、淇河、淅河寻找新水源。

1959年6月13日,杨贵一行沿着崎岖的山路,沿浊漳河西行,当进入与林县交界的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峡谷里传来湍急的流水声,波涛汹涌的浊漳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杨贵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如此干旱的季节,浊漳河竟有如此丰富的水源,他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跟当地群众一了解,杨贵更兴奋了:浊漳河常年水量丰沛,主河道海拔足够高,引漳入林很有希望。

杨贵借水 大年初一,打电话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借水”

引漳入林的动议一经传出,饱受水荒之苦的林县人民的修渠热情就被点燃了:“要建引漳入林渠,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因为这是祖祖辈辈的心愿,也是造福后代的好事。”

1959年9月,杨贵趁在省城开会,向省委领导汇报了引漳入林的初步设想,获得支持。10月10日,杨贵主持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整整开了一夜,第二天东方破晓时分,全体通过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决议。

决议形成了,最关键的一点却还没有眉目:山西方面会否同意引水?时间很快来到1960年1月24日,这一天,杨贵致信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请求由省委向山西省委去函,协商确定引漳入林引水点。1月27日,杨贵派人拿着省委书记的信风尘仆仆赶到太原。第二天就是春节,杨贵打电话向当时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拜年,接着讲了自己派人去山西省委汇报引漳入林工程问题,请求在林县工作过的陶书记帮忙。

经多方协调,2月6日,林县县委终于拿到了山西省委同意引漳入林的复信。

杨贵引水 引漳入林动员令,让整个林县沸腾

1960年的春节,林县县委一班人是在企盼和兴奋中度过的。2月10日夜,林县县委、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有线广播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宣告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11日开工!

动员令为全县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引漳入林工程建成后,将有每秒25立方米的水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滔滔流进来,那时,林县将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

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和林县报迅速传遍全县每个角落,整个林县沸腾了!

2月11日,首批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向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汇集。大家迎着凛冽的寒风,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争在巍巍太行打响了!

链接

林州为何缺水?

林州曾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客人来了不倒水,亲戚来了不端茶。他们为何惜水如命?

翻开林州地方志,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百多年里,这里十年九旱,其中较大的旱灾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吃人现象就达5次。数百年来,水荒逼人逃,水荒逼人死,没逃没死的人只能守着家乡贫瘠的土地苦熬。

林州为啥缺水?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交界处,这里山多水少,土薄石厚,“七山二岭一分田”是这里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虽有淇河、洹河、浠河、漳河等几条河流,但都是过境河,且大部分河水都是到林州东部才露出头就流走了。这里断层山的地质构造像一个漏斗,留不住水。

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县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多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年、1943年大旱,林县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在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

本版供图:魏德忠

来源:大河报 编辑:丁丰林

责任编辑:hN_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