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河南圈 > 圈层资讯 > 正文
最新资讯:逆风飞翔方显豪情满腔——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屡经风波,建设者和决策者都经受了重重考验
2022-10-29 16:13:39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郝老抓起一把晒干的红薯叶说:“我们当年就吃这个。”闻向东摄影

当年,林县人就是这样在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魏德忠摄影


(相关资料图)

当年,林县人齐动员修建红旗渠的盛况。魏德忠摄影

核心提示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开工后,55万林县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要尽快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内。然而好事多磨,原计划用3个月左右时间完工的建设项目,仅总干渠部分就修了5年多,到全部竣工已经是1969年,中间经历了战略调整、下马风波……如今,我们有幸看到1500公里人工天河与雄伟的太行山脉山水相依,看到这里的面貌被彻底改变,当然不应忘记那些付出血、汗、泪乃至生命的建设者,更不应忘记那些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决策者。

□记者 闻向东 高志强 实习生 牛静芳

艰苦奋斗郝老抓起一把红薯叶:“当年就吃这个”

3月28日近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了白家庄空心坝,只见红旗渠水缓缓流淌,渠上的露水河却干涸得露出河床。已近四月,远处山头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郝老感慨:“你看看,老天爷对我们有多刻薄,给了我们寸草不生的石头山,还不给我们水,我们不与它斗一斗,哪里还有活路?”

郝老说,引漳入林动员令发布后,林县的工农商学兵都上了工地,甚至连学校、诊所也都搬到了工地上,“我们这些初中生是劳动两天,上一天学。我当年就是在这里干活”。

记者不解:“您当时才十四五岁,能干什么?”

“我们主要干三样活儿:用推车送沙子,挖野菜,帮大人记工分。”郝老掰着手指头向记者解释,当时工地上,主食基本能保证每人每天六两,但完全没有菜。“怎么办?就靠我们这些干不了重体力活儿的人,提着麻袋上山挖野菜补给食堂。”见身后的河床上有一堆晒干的红薯叶,郝老弯腰抓起一把:“我们当年就吃这个,能吃上这就算好的了。”

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杨贵,为全县攒下3000多万斤粮

郝老告诉记者,当时正赶上困难时期,国家前后只给了1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其他都需要县社队自筹。好在林县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958年,全国刮起浮夸风,各县的领导都向上级谎报产量,只有杨贵实报林县小麦亩产114斤,当时他因为这个挨了批评,但到后来上级征收征购粮,虚报产量的县就惨了,林县反而没有因为虚报产量而多交征购粮。就这样,杨贵靠实事求是为林县攒下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成为修渠的救命粮。

光有粮还不够,林县决定修渠的时候,县财政只有290多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为了筹资,县里就组织建筑队外出挣钱,仅此一项就为红旗渠建设提供了1800多万元的资金。粮食供应不足,他们就到外地收购红薯干作为民工的补助粮。

战略调整“盘阳会议,相当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从空心坝到青年洞要路过盘阳村,郝老告诉记者,当年引漳入林一期工程的建设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决定工程命运的战略调整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盘阳会议有多重要?郝老总结:“盘阳会议,相当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1960年,杨贵开完会从郑州回到林县时,引漳入林工程已开工20天。他花三天时间沿渠线徒步考察了一遍,发现问题不少:战线太长,指挥不方便,进度缓慢;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疲于奔波,很多技术难题不能及时解决;民工看不懂图纸,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工程质量和安全也难以保证;沿渠的山西群众满腹怨言,承受力已快到极限……

1960年3月6日,杨贵在盘阳村组织召开战略调整会议。会上,他提出,由原来的全线开工,改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要尽快修成山西这20多公里,完工后全部转至林县境内”。最后他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下马风波“青年洞是偷偷摸摸凿出来的,有特殊意义”

凡来红旗渠,必看青年洞,记者一行也未能“免俗”,3月28日下午1时许,郝老陪大家赶到这里。悬崖峭壁间,徒手凿出600多米长的隧洞,难度确实不小,如果这还不算“必看”理由的话,郝老又加上了一条:“青年洞是我们偷偷摸摸凿出来的,有特殊意义。”这是怎么回事?郝老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场下马风波。

1960年10月17日,红旗渠总干渠二期工程开工,工程转移到林县境内。此后不久,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紧缺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红旗渠也在列。

是停还是继续干?杨贵一班人达成共识:“多数民工回家休整,留下300多名青年男女,饭尽着吃,活尽着干,啃下600多米隧洞的硬骨头。”

在青年洞洞口,郝老主动接过记者手中的相机,要为一行人拍照留念。照片拍完,郝老向洞口对面的山下一指,说:“那段时间,我们就在那里安置了‘观察哨’,一旦发现检查的车辆,‘观察哨’立即摆动红旗示意,施工马上停。检查人员走远了,‘观察哨’再挥动绿旗,施工继续……”就这样,靠跟检查人员躲猫猫,到1961年7月15日,隧洞终于凿通,它也就理所当然被命名为“青年洞”。

相关链接

为什么叫红旗渠?

盘阳会议上,杨贵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他解释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这个名字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要力挽狂澜,高举红旗前进的坚定决心。

修建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总投资共计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比14.94%,县社队投资5839.66万元,占比85.06%。

1960年,林县全县人口55万人,10年修渠,前赴后继,修过红旗渠的老中青三代林县人达30万。

来源:大河报 编辑:丁丰林

责任编辑:hN_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