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河南圈 > 圈层资讯 > 正文
速读: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27岁的吴祖太是修渠的施工“总设计师”,检查隧洞工段时不幸身亡
2022-10-29 16:03:56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红旗渠空心坝工程

当时凿洞是很危险的魏德忠摄影

核心提示|据说飞机飞到太行山上空时,乘客就能看到红旗渠全景。崇山峻岭当中,全长1500公里人工天河与巍巍太行山相依相偎,越发显出水的妖娆,山的雄伟。那景色,不像是人类与天斗、与地斗的智慧结晶,倒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条人工天河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刚刚走出中专校门的年轻人。


(资料图)

□记者 闻向东 高志强 实习生 牛静芳 文图

敢想敢干千斤重担压在一个刚出校门的中专生身上

从山西省平顺县的浊漳河找到了充足的水源,山西方面也同意引水了。但是,一个更急迫的问题摆在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面前,那就是精确测量、精心设计。

引漳入林总干渠全长70公里,渠线全是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通过,随山势蜿蜒盘旋,而落差只有10米多一点,平均坡比为8000∶1,也就是说渠水每流1000米,落差只有10多厘米,如果没有精确的测量,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结果就是有了水源也修不成渠,硬把渠修成了也用不上水。

从测量工作一开始,小时候奶奶讲的一个故事就常浮现在杨贵的脑海里:以前,村里有个姓王的,办事干练,乡亲们都把他当人物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修条小水渠把山后的泉水引到山前来,这样就可以浇灌村里的300多亩地,他走东家串西家,说服了村里人集资修渠,各家各户按田地多少分摊,每亩3块大洋。于是乡亲们推举他带头组织修渠。最后渠修成了,可是由于测量不准,落差不够,水流不过来。他感觉无颜见乡亲们,就上吊自杀了。

杨贵曾无数次地想,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在引漳入林工程中重演呢?他深知,如果没有技术骨干,修渠是空想。这么高的要求,这样重大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出差错,谁敢担当?

杨贵遍寻全县水利系统,只找到了一个科班出身的中专生——年仅26岁的吴祖太。思虑再三,杨贵拍板,就把这副重担压到了他身上。

拿头担保复测4次,吴祖太确定了8000∶1的坡比

吴祖太,原籍原阳县,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地区水利局工作。一次,吴祖太陪同水利部的有关人员来到林县勘测,这时林县已经有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吴祖太感到很兴奋。要是能把引漳入林工程这件事给做成,自己学的水利技术也算没有白费。很快,他主动要求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

吴祖太果然勇当重任,他受命后,马上和测量小组一起,投入工作,70多公里的主渠道测量,全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上,不少地方甚至是人类第一次涉足。

有时水平仪在悬崖上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吴祖太就让人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边,把水平仪的两个支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测出渠线……就这样,测量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红旗渠的设计蓝图,而且是三套方案!

杨贵担心测量不准,让吴祖太等人复测了4次,最后,吴祖太郑重地对杨贵说:杨书记,就是8000:1的坡比,我们的设计没有问题,我可以用脑袋担保!

不耻下问牧羊老人一句话,吴祖太惊出一身冷汗

所有见过吴祖太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有队友回忆说:“他个子很高,长得挺帅。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在工地上,以能吃著称。“一天到晚跑着测量设计,中午吃饭,一两白面的小包子他能吃27个。”红旗渠工程开工后,他成为工地上最忙的人,既要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的施工安全,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

有一次,吴祖太和测量小组根据一处两山夹一沟的地形,设计了一个架设渡槽的方案,一直忙到天上繁星点点。要走时,吴祖太见岭上有位放羊的老人,就把图纸拿给他看。老人听完他的讲解,笑着说:“年轻人,我也不太懂你画的这个东西,不过我活了71岁,见这沟里发过3次大洪水,水头呀,正冲着你们画的那座桥。”吴祖太听了,吓了一身的冷汗,按照老人的指点,避开水头,最后设计了一条盘山渠道。

1960年3月28日傍晚,山西省境内的王家庄隧洞工段上,吃晚饭的时候,民工们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吴祖太一听,放下碗就往现场走,万万没想到,进洞刚10来分钟,洞顶塌方了,他被埋在了下面……这一年,吴祖太才27岁。

“土专家”算盘上打出一条红旗渠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全面动工后,工程技术人员急缺,好在此前县里小水利工程搞了不少,各个公社都有几个“土专家”,也全被抽调充实到渠上来了。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有二十几个专业技术人员了。

3月28日中午,记者在红旗渠英雄纪念碑前,巧遇几位当年的红旗渠建设英模,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也已66岁,其中一位“土专家”李天德,今年已经88岁了,老人精神尚可,但腿脚不灵便了,耳朵听力也不太好。13岁就参加红旗渠建设的郝顺才老人显然跟李老很熟,两人一见面就互致问候,郝老还向记者介绍:“这位老先生是当年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我常说他是‘算盘上打出一个红旗渠’。”

李老告诉记者,红旗渠开工前,他已经参加过英雄渠等多个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有了一些测量经验。红旗渠开工后,作为土专家之一,他被抽调到渠上搞测量计算,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当时两组测量队员,只有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

李老说,1959年冬天,下着雪,他和几位测量队员一起,进山测量。“白天背着水平仪进山测量记录,晚上回到临时住处,打算盘计算坡比、落差……”

记者不解:真的是用算盘吗?

李老说:“对呀,当时工具简陋,哪有计算器、电脑?全靠一把算盘。”

郝老告诉记者,当时很多工具都是民工从家里自带的,实在没有就自己造,隧洞里凿下来的石头可以砌渠道,烧石灰,没有钢钎,杨贵等人就请当年老红军团长顾贵山等人找老首长求援,购买了一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剩下的钢钎、炮锤,买来的钢钎,一截三段,分别焊在质量不好的钢钎上,一根变三根。

“炸药自己造,水泥自己制,石灰自己烧,抬筐自己编,工具自己修”,这是修红旗渠时,林县人编的顺口溜,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修建节约了大量资金。

数据红旗渠

红旗渠自从1960年开工,1965年总干渠开闸放水,1969年全线竣工,总计斩断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造21408座建筑物,共挖土石方1515.87万立方米,如将这些土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从南国的广州砌到北国的哈尔滨……

10年修渠,林县人想各种办法自制物资以节约资金,水泥总用量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的占77.1%,炸药自制的占44.3%,石灰100%自制。

来源:大河报 编辑:丁丰林

责任编辑:hN_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