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河南圈 > 圈层资讯 > 正文
环球看热讯:修渠那些年,他已“死”过5次——林州人视红旗渠为“孩子”,当年的除险英雄说“可要照看好咱的渠呀”
2022-10-29 15:56:05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50年后,当年的劳模再聚红旗渠。从左至右:任羊成,付银贵,彭士俊,李天德,王朝文(安全员),李改云及老伴常长保,郭秋英。

当年的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

□记者 闻向东 高志强 实习生 牛静芳 文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核心提示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林州人深爱着红旗渠,当年的建设者爱得尤其深,他们中不少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红旗渠,就像郝老说的:“我们这些建设者对红旗渠的感情,就像母亲对孩子。自己生的,自己养大的,能不疼吗?”他们希望红旗渠水永远流淌,红旗渠精神永远流传。

看今朝|红旗渠纪念碑前邂逅劳模

3月28日中午,记者在红旗渠纪念碑前,巧遇几位当年的红旗渠建设劳模。听说他们是劳模,大家都拿出手机为他们拍照留念。站在最左边的老人上身微微前倾,花白的头发向后梳,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刚毅,瘦小的身材让深蓝色中山装略显肥大,他就是红旗渠著名除险英雄——任羊成,特等劳模。

老人们告诉记者,每年,他们都要聚聚,吃吃饭,说说话,大家说得最多的当然还是红旗渠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然后大家一起来看看红旗渠,因为“做梦都想红旗渠,看到渠里的水还在流淌,心里才踏实”。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红旗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以前他们担心年轻一代缺乏对红旗渠的深厚感情,现在看红旗渠成了景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他们由衷地欣慰。

忆当年|拳头大的石头砸掉了三颗门牙

任羊成身高不足1.6米,体重46公斤,难怪1960年2月,他去红旗渠上报到时,三十好几的他还被当作“半大人儿”。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半大人儿”,哪里艰险往哪闯,哪个活儿苦拣哪个干。因为在修建南谷洞水库时当过炮手,他先报名参加了爆破队,整天在山腰石壁上打眼放炮。

放炮炸飞了崖头,但崖壁上也震开了一道道黑洞洞的山缝。许多摇摇欲坠的石头还悬在崖顶上,有时放炮三天了,石头还哗哗往下流,民工根本无法到崖下施工。总指挥部也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马上成立除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名。

从那以后,他们每人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上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除去险石。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次除险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掉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嘴上,当时只觉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一会儿清醒后,嘴里却鲜血直流。他张了张嘴,却不会说话了,原来是石块砸在他的嘴上,三颗门牙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任羊成情急之下,就拿起腰间随身携带的钳子,将三颗牙硬生生拔了下来,不顾鲜血直流,一直干到下工了。“下来后,嘴巴肿得像葫芦,啥也吃不了,只喝了点儿野菜汤,怕别的队友担心,第二天,我戴着口罩出工。”任老回忆起当年,像在眼前,“修渠那些年,我已经‘死’过5次了,两次腿被砸断,还有一次被埋在石堆下十几个小时。”

艰苦岁月|修渠大军住在露天的“清凉宫”

现在人们难以想象,三万多人一下拥上渠线,晚上如何解决住宿的问题。据介绍,当时,山西平顺县沿渠社队的群众腾出了230多间房子,但也只能住下千把人,其他几万人住哪儿呢?

当时城关公社的民工在上工地的路上,就问带队的领导:晚上住哪?领导说:“咱们住在清凉宫”。民工纳闷儿:莫非是个庙?领导说,只管走吧,到时候就知道了。当天晚上,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崖下,在一个比较平坦的石板上,领导对大家说,清凉宫到了,就在这里住吧。这儿刮着山风,看着月亮,这不就是神仙住的地方吗?

当时修渠大军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夜里冷风直钻被窝,人快冻成冰棍儿。

在林县和山西平顺县的漳河岸边,曾经有一个村庄。平顺县的老百姓把它叫做林红庄,意思就是林县在修红旗渠时民工住的村庄。它曾经存在过,后来又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修建红旗渠的民工们没地方住,5000名民工就在一片乱坟岗子上搭席棚住了下来。在整个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民工常常人随渠走,住地也随渠转移。这一段渠修成后,民工撤走,林红庄也就消失了。

一生牵挂|叮嘱年轻人照看好红旗渠

记者问任老身体咋样?老人指着自己的门牙笑:“除了门牙没长回来,身上的伤早就不痛了。”

修红旗渠那些年,任羊成一直战斗在排险第一线,他长年累月在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勒出一圈血痕,经常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连衣服也脱不下来,后来这里长出一圈紫红色肉茧。红旗渠建成后,任羊成到青年洞管理段工作,一直到1988年退休。

红旗渠已经成为这个老人一生的牵挂,现在任老还不时到青年洞转转,看看当年他除险的崖顶,捧一口渠里的清水尝尝,再跟自己栽的那些柏树问候一声,临走还不忘交代护渠的年轻一代:“可要照看好咱的渠呀!”

“蓝天白云是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这是当年《红旗渠民工诗抄》中的一首诗,透过它,我们仿佛看见,40多年前太行山深处,红旗渠把55万林县人民凝聚在了一起。

如今,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水渠,它记录着一代人对理想和信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50多年过去了,红旗渠水已然在流淌,红旗渠精神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几代林州人的心中。

关于红旗渠,你不知道的事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

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1960年,林县全县人口55万人,10年修渠,前赴后继,修过红旗渠的老中青三代林县人达30万人。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来源:大河报 编辑:丁丰林

责任编辑:hN_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