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探索都市工业发展新路子 产值及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2022-08-12 08:03:59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在广州工业大道旁,红砖拱顶的万力嘉洋橡胶创意园,从旧厂房蝶变新型都市工业园区。

随着鼎汉集团广州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海珠,集团总裁张凯杨在创意园一栋4000平方米的四层小楼里,忙得不可开交。办公区一楼,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即将竣工投产,张凯杨坚信,以广州中心城区为起点,智能装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市场前景广阔。

对于广州中心城区而言,土地成本不断攀升、产业载体紧缺、制造业规模偏小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掣肘,都市工业正在重回大众视野。

今年以来,广州海珠率先吹响重振工业号角,密集出台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3年最高达1500万元的“工业房补”诚意十足。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发展工业方显韧性。纵观国内外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化发展趋势,都市工业是城市老城区破解产业空心化的有效之道,也是中心城区发挥比较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心城区突围求变正当时,都市工业能否成为产业澎湃动力,提升城市“能级”,突破发展瓶颈,从海珠区的工业探路,可见一斑。

百年工业历经转型阵痛▶▷

海珠,曾是闻名遐迩的工业名区。

从太古仓码头、万力嘉洋橡胶创意园、原中车轨道厂园区、广纸新城,通过沿江环岛路,一条动线串联保留的工业文化遗迹,印刻着海珠的工业基因。

海珠发展都市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证明,这是一片值得投资的热土。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重要工业企业在海珠创立,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工业发展播下种子。新中国成立后,3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落地海珠,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声名远扬的“工业大道”由此诞生。

百年工业发展历程,不仅留下虎头电池、广重集团等这些仍在为海珠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重点工业企业,还留下了宝贵的老字号资源。“陈李济”“禾穗”“双桥”等13家老字号成为海珠工业亮丽招牌。

时间拨回至十几年前,海珠工业经历过一轮转型阵痛,也是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开端。

2007年5月,广州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环城高速公路以内184家企业的搬迁、整改或关闭,海珠95家工业企业要在2015年底前关停或搬迁,其中包括万宝冰箱、五羊摩托、广州锅炉厂、广州造纸厂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

直至2010年前后,海珠工业企业大规模迁移才趋于稳定,而当时已实际迁出68家,减少产值估摸达83亿元,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010年)的30.4%,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从1978年的59.6%下降到2010年的11.9%。

“十四五”开局,海珠工业势头正起。截至2021年末,海珠区规上工业企业增至7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共7家,其中供应业4家,制造业3家。2021年,海珠区规上工业产值达680.38亿元,增长21.1%,产值及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百年流芳,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工业仍是海珠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

腾笼换鸟:工业加速回城▶▷

从广州市两会首次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到市领导赴海珠调研都市工业,今年以来,广州释放重振工业的强烈信号。

发展工业,中心城区双面承压。一边是城市增量土地逐渐减少,用地成本不断攀升,另一边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外溢,使得中心城区空心化日趋严峻。

工业回流城中,中心城区如何承载、能否承载,是突围关键。

位于琶洲试验区南片区的珠江科创园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示范性都市工业园区正在加速建设。该园区聚焦引进研发型、总部型、技术型都市工业企业,打造智能制造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建成后预计园区年工业产值将超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都市工业列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五年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释放超100万平方米优质载体,都市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这无疑传递出腾笼换鸟、重振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迈入工业4.0时代,工业发展模式已由机械化生产转向智能化生产,都市工业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纵观香港、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化发展趋势,发展科创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都市工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结构,是海珠区当前的必然选择。”海珠区科工商信局负责都市工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盘活存量要增量至关重要。过去,中心城区的老旧厂房改造,倾向于改造成文创园区、商业和商务办公,而近两年的新动向是,科创经济势头盖过文创经济,一座座新型工业园区崛起,长出一批都市工业型企业。

鼎汉技术作为一家从事轨道交通各类电气化高端装备及智能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维护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在广州的三家子公司,对海珠区的都市工业发展与贡献不可小觑。

坐落于海珠湖畔的海珠同创汇,前身为服装纺织老旧厂房,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数百家时尚创意、科创、都市工业类企业入驻,如今已成为广州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地。

中山大学“95后”博士生张志乾学在海珠,创在海珠,今年3月,张志乾将一手创办的态创生物落户同创汇。这是目前全球首批实现多种物质量产,且规模商业化的生物制造平台。

“我们革新技术,实现50多种物质量产,自有工厂年产能超过万吨,并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原有化学工艺对环境的污染,比如生物合成肽对比传统生产方式减少比例可达90%以上。”在张志乾看来,技术变革之下拥有万亿蓝海。

向新向实:探索新路子▶▷

无论从产业更新还是城市再塑来看,都市工业将成为中心城区重振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如何扭转中心城区经济“脱实向虚”,海珠在探索都市工业发展上,摸出一条新路子。

7月,《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出台,从做强制造业、稳定供应业、打造特色园区、支持创新项目落地四个方向发力,最高奖励1500万元,提振“招大引强”的产业信心。

海珠引进、培育的都市工业,基本以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体,以高端、绿色、微型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形态,致力于打造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终端等环节的城区工业发展体系。

正如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所言,都市工业与其说是“工业”回归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创意”回归城市,代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未来。

一条新路径是:企业总部办公、技术研发、销售中心、核心工厂在海珠,协同制造基地在外区,形成“总部+研发+中试制造”全链条新型都市工业发展模式。

张凯杨介绍,鼎汉技术在华南地区的布局是将品牌运营、研发中试、技术展示等核心环节放在海珠,并逐步把符合都市工业特征的产品制造往广州迁移,打造研产销一体化的广州总部。

工业机器人企业牧今科技、激光加工检测企业德擎光学等作为都市工业“生力军”,正在新增产品组装和系统集成环节,通过“研发+制造”模式实现生产制造全链条落地。

囿于工厂用地受限,海珠探索的另一种路径则是品牌+代工模式,即企业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或配方,由海珠本地企业负责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但生产制造通过委外加工完成,从而实现在地体现工业产值。

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树根互联、致景信息、技象科技等为代表,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迅速崛起,为探索发展以互联网工厂为代表的都市工业提供新可能。树根互联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的龙头企业,正在海珠助力制造企业实现转型。

镌刻着工业老区的基因,发力都市工业,海珠区的工业内核具备足够的密度与能级,尤其是在纺织服装、健康医药、批发零售等领域已集聚起一批特色产业和数据平台,这为发展工业新业态、拓展工业新模式带来无限机遇。(南方日报记者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