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系统改革激发全域发展新活力 省级改革探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2-10-10 08:39:15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9月下旬,“活力新南海冠军再担当”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大会在千灯湖创投小镇举行。大会为39家第三批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授牌,高规格礼遇新一批南海“隐形冠军”企业。自2017年首发“冠军寻访”行动以来,佛山南海已发掘出“隐形冠军”企业144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冠军集群”。

“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是南海良好产业生态的缩影。近年来,南海锚定“两高四新”现代产业集群,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2021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0.89亿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六的土地,创造了全省近百分之三的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加了1681.82亿元。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得益于南海以系统改革推进全面转型,激发全域活力。南海以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革开路,创新破题,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高昂斗志扎实推进实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奋斗岁月

“两高四新”引领产业跨越发展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在佛山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大背景下,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推动更多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南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关键一招”。

新一批39家“隐形冠军”企业中,从事“两高四新”的企业超过半数。在“隐形冠军”企业带动下,南海区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2018年,南海基于自身实际和对未来产业趋势的判断,提出了重点发展“两高四新”产业,即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随后,南海通过持续的坚守与耕耘,成功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成群成势。

南海氢能产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过去几年,南海大力培育氢能产业链,出台了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政策,建立了全国首个加氢站审批验收流程,打造全国首个氢能示范社区,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

为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南海坚定不移抓产业、促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投入近100亿元建设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平台。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信扬控股成像模组生产基地等多个百亿元项目接踵而至,虎牙全球研发总部、百事食品广东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加速集聚。

目前,南海已拥有24个高端科创平台、32个院士项目、3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层次人才占佛山八成,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佛山比重均超四成。

“两高四新”产业积厚成势,有力拉动了南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4038家,占佛山市的43%;高新技术企业2956家,占全市的41%;全区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3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8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464亿元;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2021年的13个。

今年3月底,南海发布了《南海区“万企万亿”行动计划》,提出未来3年投入450亿元财政资金,划定不少于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培育引领万家骨干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工业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实现工业经济数量、质量、结构“三跃升”。

省级改革探路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连片土地空间的支撑。2019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同意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鼓励南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以此为抓手,南海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9月16日,南海区首宗地券指标拍卖会举行。会上,桂城街道拿出122.06亩建设用地指标,经过6镇街11轮竞拍,最终由丹灶镇竞得。

这是南海借力地券政策,破除土地碎片化,集中用地指标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的有益探索。通过将区域内的低效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复绿,腾退完成验收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上平台交易,在镇街间流转,加速实现国土空间腾挪、生态复绿的同时,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连片的土地保障。

作为全省唯一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了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南海创新推出“三券”制度,旨在为优化国土空间提供核心政策工具,加快破除土地碎片化等难题。

实验区建设三年多以来,南海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针对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碎片化等问题,着力从集体土地入市机制、土地置换和混合开发机制、利益均衡机制等角度,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国有和集体互补用地市场,以此破解“同地不同权不同价”。

在省级改革加持下,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南海这片热土上落地,“沉睡”的农村集体土地也快速被激活。南海在全省首创建立集体土地整备中心,推动村集体将土地委托整备中心统筹开发;同时率先探索租赁产权登记,允许承租人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在全国首创允许租金收益权质押,提升集体土地吸引力,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集体土地开发的热情。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南海碎片化的土地被逐渐连接起来,通过启建2个万亩和20个千亩连片现代主题产业园,为产业项目落户提供了空间;通过打造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推动现代农业连片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南海得以重塑,为全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推动城乡全面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经验。

“三级党建网格”激发基层活力

以改革激发新活力,南海还进行了一系列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当前南海区管理常住人口超400万,市场主体超50万,在册登记出租屋超20万栋,城市治理呈现出“人口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多元、问题凸显”的特点,管理难度大。

面对日益增加的治理压力,南海聚焦社会治理末梢,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书记、“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经济社干部四支队伍建设,织密三级党建网格、建强小区党建阵地,探索具有南海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有效激发了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活力。

目前,“三级党建网格”已在全区292个村(社区)党组织、2196个经济社(住宅小区)党支部建成户联系党小组5395个。形成了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经济社(住宅小区)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小组为“神经末梢”、党员为“根系”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主干体系。“织密三级党建网格”经济也被列入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推介。

为了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基层治理困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群团组织、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基层自治,南海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熟人社区”,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区域化党建网格与社区治理网格融合共生,引导社工、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着力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纠纷”的基层治理格局。

目前,“创建熟人社区”已在全区各镇街20个社区铺开试点,推动老书记、老党员、老职工、乡贤、社工、志愿者等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针对人少事多、“小马拉大车”的治理难题,南海还着力提升智慧治理效能,通过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基层治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跃升。

今年初,南海率先探索“空天地”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度应用“城市大脑”的视频共享平台、算力资源、数据库、二维码等基础能力,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组建天空、低空、地面“三张网”,原来需要多支巡查队伍约30个人才能完成的巡查任务,如今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完成,实现巡查更高效、治理更精准、部门更协同、处置更智能。

赓续奋斗

直达村社贯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站在新起点上,南海的改革并未止步。围绕抓改革、促转型主线,南海正致力构建“1114”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活力在基层,改革的重心也在基层。改革开放之初,南海率先赋予村社发展自主权,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城市、搞工业,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但由此也带来了土地利用碎片化、村社权责倒挂等问题。

村社是落实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的“神经末梢”,根据统计,目前南海集体资产达到570亿元,其中农村集体物业和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一级,全区包含社长在内的经济社社委大约7300人,管理着全区接近60%的集体经济资产。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贯通治理“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是南海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

今年南海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从5个方面推出13项创新举措,以党建引领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统筹建立基层治理工作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党、政、村、社同频共振的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南海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接下来,南海将着力完善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破解集体经济管理不善、效率不高难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试点探索经济社一级的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共有或折股量化份额等方式集约到经联社一级经营,探索与户籍管理脱钩的农村股份制管理。

南海还将推动优化集体收益分配,探索提留不少于可分配收益总额的20%作为乡村振兴建设运维基金。强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控,限制产业集聚区内小于30亩集体建设地块入市流转,引导村集体整合至50亩以上连片开发,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集约发展水平。

一线案例

稳经济“组合拳”

提振信心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经济强区,南海动作频频,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稳企扶企举措,这当中既有针对当前环境出台的阶段性措施,也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举措,打出了一组稳经济促发展的“组合拳”,释放出政企共谋发展的积极信号,为企业和市场注入信心。

为帮助企业应对经营困难,南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收入端配合做好退税减税减法的同时,在支出端做好“三保”和重点领域保障的加法,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通过精准滴灌为企业纾困减负,稳定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南海区本级投入企业扶持资金高达52亿元,达到历史新高。这些资金将分别流向经促、科技、金融、发改、国资等系统,通过设立基金、财政补贴、贴息及奖励、发放消费券等方式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除了着眼当下,解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南海更清晰意识到,只有从自身发展短板出发,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练好内功,才能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南海经济的根基,而拥有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又是南海制造业的最大底气。2021年,南海区共有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就占了10个,陶瓷、铝型材、五金、家具、机械制造、纺织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成为稳经济的重要力量。

为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5月,南海区高规格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区委书记顾耀辉要求南海全区上下要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打好打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坚定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基本路径,举全区之力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要充分调动激发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汇聚全区上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随后一周,南海七镇街密集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围绕着11个亟待转型升级的产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痛点难点,寻对策、谋出路。

“升级改造是落后业态的唯一出路。”“转型就是最大的确定性。”在镇街座谈会上,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不遗余力地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进一步凝聚全区共识。

接下来,南海将以空间规划牵引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区划定了11个产业集聚区、63个主体产业社区,明确了各镇(街道)产业发展指引,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到实处。(●南方日报记者孙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