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质量发展龙头蓄势待发 新产业全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022-10-10 08:24:42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伶仃洋碧波万顷,珠江口风云激荡。毗邻港澳、面朝深圳,作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重要节点区域,近年来,珠海高新区抢抓新机遇,加快推动区域跨越发展。

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但足以见证一座城、一群人的蝶变与新生。

这是乘风破浪的十年。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1563.8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36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154家增加至1136家(其中唐家湾主园区高企580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由2012年的第50位上升至第17位。

这是美梦成真的十年。珠海高新区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今年新增学位7200个;实施人才友好青年友好三年行动计划,让产业工人子女“有学上、择近校、上好学”;年内将建三甲标准医院。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精气神更足。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市属国企的大力支持下,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愈加强劲。未来,珠海高新区将紧紧锚定“打造珠海高质量发展龙头”战略定位,奋力建设珠海未来科技城,打造大湾区未来科技超级试验场、珠江西岸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深珠合作桥头堡示范区、珠海未来型城市新中心,全力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奋斗岁月

新引擎创新驱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为珠海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坚持“产业第一”,为加快推动珠海加快成长为全省的又一重要引擎作出高新贡献。

其中,一项重要的发展成绩令人振奋:2021年,珠海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升至第17位。这是对高新区“国考级”的综合检阅,彰显着珠海高新区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等领域水平的全面提升。

“高科技产业支撑高科技人才,拥有这些资源的区域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前景。在珠海,这片区域就是高新区。”广东中青年经济学会理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孔岳如是评价。无论是“硬指标”的攀升,还是“软评价”的赞誉,近年来,珠海高新区依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机制,加快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成功发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成立、云洲智能5G技术无人艇走进深蓝……近年来,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先后涌现,成为珠海高新区以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背后,离不开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创新平台实现倍数增长。近年来,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以科技企业加速器、广东省“双博基地”等高端创新平台相继落地。

创新要素加速流入集聚。作为珠海高校最集聚的区域之一,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汇集了4所高校。截至今年8月,拥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3名、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64名、市级人才工程入选者611名,约占全市1/4。随着人才友好青年友好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珠海高新区力争在三年内将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创新发展需要载体和人才,更需要全方位涵养创新“生态圈”。经过多年培育,目前珠海高新区已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的全链条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截至2022年8月,珠海高新区已建成众创空间14家,孵化面积3.1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共17家,建筑面积共20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占全珠海市比重从40%上升到50%,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实现“量质齐升”。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今年5月,在全区产业发展大会上,珠海高新区明确重点推进实施“八大工程”,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做优产业生态,为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作出示范、提供经验,力争3年内主园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营收达1500亿元!

新产业全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近年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在珠海高新区飞速发展,聚力培育优势企业,炬芯科技、健帆生物、纳睿雷达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接连涌现。

近两年来,珠海高新区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展链式招商、精准招商,精准把脉区域产业发展所需,靶向招商进一步强化产业聚集度。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去年,奥松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特色半导体IDM产业基地落户珠海高新区,补足高新区在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领域的短板;今年,行业领军企业迈为股份在高新区建设半导体产业园区,将极大增强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实力。

一边精准引入资源,另一边加快优化政策环境。去年以来,珠海高新区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创新推出产业人才新政,入选的产业人才最高可享受80万元生活补贴,还可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揽子”配套服务。

这是珠海高新区打响产业攻坚战的缩影,也是全区奋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独特打法。

接下来,珠海高新区将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加速壮大“3+3+1”现代产业体系,即加快聚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信创产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三大前沿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数字经济三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区块链、6G、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产业实现大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载体与服务。今年4月,珠海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要求在两年内新建1000万平方米以上5.0产业新空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珠海高新区“快”字当头、闻风而动、闻令而行,计划投资超110亿元,与华发集团、格力集团等市属国企联手打造10个“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5.0产业新空间,总占地面积超7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超30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

强化企业服务,实施流程再造。珠海高新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口受理、一站办结”“保姆式”服务体系。全市首个人才补贴“免申即享”平台上线,实现人才奖补申报“零材料”、资金“秒到账”。

今年1—7月,珠海高新区“产业第一”招商引资综合考评各项指标均排名全市前列,超进度完成任务;今年1—8月,珠海高新区累计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51个、亿元以上注册项目90个,设备计划投资总额约232亿元。

珠海高新区正以奋勇争先之势,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迈进。

新生活倾情绘就湾区宜居宜业新家园

今年9月1日,珠海高新区品牌初中名校——珠海市文园中学礼和校区正式开学迎新,近300名新生身着崭新的校服陆续报到,开启高新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作为珠海高新区北围片区第一所公立初中,珠海市文园中学礼和校区的开办,将惠及该片区周边近5万名居民。“家门口就能让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办教育,太开心了!”开学当天,陪同孩子前来报到的家长激动地表示。

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是区域持续向上发展的动力所在。去年,在珠海高新区留诗山片区,拥有青墙灰瓦、湖心双亭的中式岭南山水风情滨水生态公园,开门迎客。行走其间,灵、逸、秀、巧的岭南山水让人流连忘返。居住在公园附近的居民直呼:选择在珠海高新区安居乐业,真幸福!

这既是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高新、扎根高新。

去年,历经近百天激烈角逐、524个海内外项目多轮比拼,在珠海高新区第七届“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上,23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并与高新区签订投资落地意向协议。

“珠海高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与产业优势,希望项目能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行业领域内的‘参天大树’。”企业组智能制造一等奖获得者孟鸿对高新区充满期许。

不仅是大项目、大企业,一大批如同孟鸿一样的青年人才,来到珠海高新区安营扎寨、成就梦想。在这里,珠海高新区为他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土壤。

珠海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区级孵化育成扶持政策。以“双博基地1+N体系”为例,高新区鼓励区内市级及以上孵化载体面向博士博士后等人才群体打造特色“1元创业空间”,博士博士后人才创办企业入驻只需缴纳1元租金,便可享受36个月的优惠期。

从政策引人到环境留人,区域环境提升让人才要素加速聚集,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如许多生活在珠海高新区的年轻人所言,“以前觉得这里只适合工作,不知不觉中高新区早已变成理想中的宜居宜业之城”。

赓续奋斗

“六个着力”造就区域发展“定盘星”

珠海高新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新区座谈会“六个着力”部署要求,在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上彰显特区担当、作出高新贡献,奋力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一是高起点建设未来科技城。系统推进珠海未来科技城战略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研究编制,打造未来产业超级孵化器和应用试验场。

二是落实“四个1000”三年行动计划。围绕“1000亿GDP、1000个新增投资项目、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三年行动目标,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投促引、以商引商,推动小微工业企业升规模,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快速壮大区域发展能级量级。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及服务。做大“省级产业基金子基金—区级产投基金和天使基金—园区引导基金—社会风投基金”基金群,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成长之翼”助贷平台“政银企”联动和风险补偿力度,打造强有力的自主创新保障体系。(●南方日报记者黄鹤林)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推进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维权、协同保护、导航运营等专业服务。用好用活市、区两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高质量知识产权组合、转化运用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

五是全方位提升对企服务。以“一站式服务、一口式受理”方式,畅通企业诉求反馈和解决渠道。安排“专人接访、上门走访、服务热线、网上平台受理、区领导交办”五大渠道,收集企业反映的诉求,规范诉求流转、办理流程,三个工作日给予企业回复,实现“专人对接、部门联动、专班推动”解决企业难题。

六是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模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评审,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赋予创新主体更多更大自主权,科技资金使用更多与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