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国产货,在冒充日本进口?
2023-09-01 10:17:11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文/夏颂

编辑/米利暗

曾经我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会骗我时以为我没有脑子:一个是男人,一个是电信诈骗。


(相关资料图)

幸运的,今年我又多了一个:日料店老板。

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

同日,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进口。

那天在公司,我满心满脑都在担忧中国7.9万家日料店的命运:

原材料都没了,这生意可咋做啊?

当天下班回家路上,我就知道自己错付了。

中华小当家?中华大怨种!

和我一样担心日料店命运走向的人,不在少数。

据大众点评数据统计,中国内地共有79324家日本料理店,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日本料理店的国家。

这些日料店虽然价格各有高低,但店面一个赛一个正宗:

走高级路线就主打极简风,原木色墙面、桌面,素雅质朴;大众路线就要够复杂,招财猫、各种手办、达摩、酒桶、繁体大字.....越花里胡哨,越有日本居酒屋的味儿。

而菜单中的菜品各异,不看图片,只看描述都会让人感受到品质、讲究、匠心:

“牡丹虾个头壮硕,昆布渍后虾肉风味浓缩,愈发莹润弹爽。“

“重达200kg以上的青森大间产野生蓝鳍金枪鱼,厚切一大片,油润美味。”

让你品尝原始、纯粹的自然美味的同时,日料店还担负起了海洋鱼类科普工作:

马粪海胆、爱尔兰鳌虾、黑鯥、飞鱼、魴鮄、八角鱼、竹签鱼、缟虾……

日料店,几乎就是全世界最讲究、最体面的地方。

而核污水排海的第一天,“体面”的日料店,生怕沾上一点晦气。

一夜之间,7.9万日料店都变国产了。

前一天还在号称日本当天空运的食材,突然都改成了货拉拉送来的。

朋友圈一直说“海鲜是日本空运而来”的日料店店长,突然挺直腰板做人了:

先严重声讨日本排核污水入海的行为,顺便给自家店里的海鲜发了澄清:“没有用过日本水产品,海鲜是早上货拉拉刚从海鲜批发市场拉过来的,新鲜得很。”

连超市寿司,都立块牌子自证清白。

不过看这贴法,感觉产地应该蛮灵活的。

现在走进日料店听到的第一句话已经不是日语的“欢迎光临”了,也不会有人主动推荐刺身生鲜了。

大街小巷,每个日料店,每位服务员的嘴里都剩下了一句话:

“我们是国产的,有证明。”

在绝大多数日料店还在强调食材不来自日本时,有些日料店思路打开,从源头解决问题。

比如,重新定义日料店。

“日料店,就是做日常料理的店。”

又或者,把“日料”变成“洋风”,不改高级感,还多了些复古时尚。

有些店,名声好不容易打出去了,改名字成本太高,只好改菜系了。

寿司改成紫菜包饭也有“韩化“的风险,变成东北饭包,才是最对味的中餐!

日料重视新鲜、讲究,但广东人才是这个领域的王者!养生、吃鲜可是咱们基因里的东西。

日料怎么不是一种粤菜呢?

替广大日料店谢谢这位店长,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从今以后,日料店就是全国最懂国潮的地方:

“本店新增菜品:小葱拌豆腐配营口大酱手握、青葱段配盐渍蒸豆碎、天津饭......

本店承诺所有海鲜都是国产,来自几公里外的海鲜市场,新鲜美味,欢迎大家品尝”

一夜之间,中华小当家,统统变成了中华大怨种。

“就没人替我们消费者发声吗,这是多么纯粹的诈骗啊!”

直到看到某日料店推出的“防辐射”套餐,原来我们在他们眼里就不是消费者,是傻子啊......

平价日料店身段灵活,甚至可以变成“中华面店”,又是一条好汉。

可能真的需要考虑生存危机的,反而是动辄两三千的Omakase料理店。

虽然他们十多道菜还没有幼儿辅食量大,甚至没有四川火锅的作料多。

虽然他们两片皮蛋就卖几百,一牙哈蜜瓜就一百多。

但来自国外的进口新鲜海鲜及食材,和厨师亲手制作的顶级美味,还是能给人最fancy的幻想。

如今一瞬间,中餐日作只剩下“中餐,作”。

就,也不失为一种真诚吧。

有多少国货,假日货之名

事实上,日料店现原形只是伪日式生活的一次溃败而已。

在此之前,如何让自己的“日式”更对味,才是各商户最关心的事情。

前几天,有家雪糕店店主在店内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行动,他将店里所有的日本货全部销毁,包括零食、饮料和雪糕等,称总价值高达2万元。

但尴尬的是,其中不少似乎都是国产品牌。

虽然三藤北海道风味牛乳,从品牌名到包装都透露着浓浓的日本感,但它产自沈阳。

而名字中没有一个汉字的这款北海道香草味牛乳冰淇淋,家在中国香港,产自江苏扬州。

误伤其实也怨不得店主,这样隐藏极深的伪日系产品,在国内超市比比皆是。

毕竟在国货崛起和日本往海里排核废水之前,日式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匠心品质的代表,甚至早已成为一种广告符号,植入了大多数人心中。

从无到有沉淀一个品牌的成本难做,但借人东风多容易。日式、手作这两个字,就是一个品牌免费的活招牌。

如果你想0成本去日本,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就可以。

北海道的牛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看看超市货架上北海道牛乳风味的产品,感觉是一批很高产的奶牛。

虽然我从未学过五十音图,但看过的“の”字,比我弟弟吃过的盐都多。

有些の确实有其词义,但有些产品,产地特征明确,图片背景和日本也毫无关系,但只要加上个の字,就有种村口“翠花”变精英Yuki的假象。

尽管它的包装上的日语漏洞百出,甚至不成句子,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能虏获消费者的芳心,何乐而不为呢?

只用の也算是张保险牌,虽然土了些,但起码大家懂,而日语一旦多了,就会闹出更大的笑话。

包装上,くさいちんこくさい是臭的意思,ちんこ意思则是:

所以这个饼干的意思就是......就......很难评......

而这款超市常见饼干,没有犯句意上的错误,只是写了饼干的日语而已。

只是一不小心抄错了.......

店家尴不尴尬不知道,看得懂日语的人挺沉默的。

如果说零食加日语是为了上桌吃饭,有些东西加日语就是为了提价(装x)。

阳光玫瑰(シャインマスカット)、淡雪(あわゆき)草莓……

颇具雾霭美学诗情的名字,配上清新浅色包装,加上一个日文注释的包装。

6块一斤的草莓,瞬间变成买不起的样子。

不过,这种简单依靠改变产品包装和起名方式打造而来的日系风格,其实只是入门级别。

有审美品味的商家,已经总结出了日式高级包装的密码:

“灵活运用平假名与片假名,将品牌名称的长度控制在3~4个字。

善用‘阪’、‘君’、‘藤’等自带日系氛围的字眼。

基本就构成了伪日系产品的起名精髓。”

茶饮、蛋糕品牌最早吃到了红利,诞生于广东的“奈雪的茶”是其中佼佼者。

而被称为“布丁中的爱马仕”的布歌东京(“Mvuke Tokyo”),无论是名字还是店铺装潢,都极似诞生于银座的知名菓子店,实际却是家上海公司。

当然,面包甜品店这块一向国籍比较混杂。

比如看起来拥有法国名字的面包店“巴黎贝甜”(Paris Baguette)和多乐之日(Tous Les Jours),其实来自韩国。

一句话概括,在面包界,中国货爱装日货,韩国货则爱装欧洲货。

好了回归正题,在名创优品、元气森林这些高级日式玩家面前,日式,就成了一种美学,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氛围,从产品包装到品牌故事,轻松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日系人设。

日系产品,自带高级滤镜。

简单不失格调,质朴中透露着高级。

虽然不过是10元店,虽然大都靠中国工厂供货,但只要足够会模仿,足够会包装,地下两元精品店哎呀呀,秒变高级。

而且义乌的价格,买东京小资生活,谁能不来一句“真香”呢?

日式,福祸相依

只是假的很难成真。

和伪日式品牌一起高涨的,不只是吐槽声,还有极高的日式品牌翻车率。

比如南京的奶茶品牌伏小桃,是改过两次名字的结果。

最开始的名字“汴京茶寮”,日式氛围满满,也成了被抄袭、山寨的重地。

店家不堪其扰更名为“伏见桃山”,结果和日本天皇陵墓撞名。紧急更名为伏小桃。

有些零售商为了宣传气泡水的高级,找到了拂晓白桃,将一听就颇为文艺的水蜜桃品种作为营销方向。

却没发现,这种水蜜桃是日本福岛县的代表桃品种。

最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告称,“原料并非来自日本福岛县”,这个宣传迅速被撤下。

越来越多品牌看到了这个风险,纷纷开始转向国潮。

如果观察仔细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一年的时间里几位知名“伪日系”的代表品牌,纷纷低调换了形象。

去年,有网友发现奈雪的茶门店陆续换了新LOGO,从“奈雪の茶”变成了“奈雪的茶”。门店招牌也从日语“NAYUKI”变成了汉语拼音“NAIXUE”。

关于改名,奈雪既没有发布正式的声明公告,也没有广为宣传,只是在一位博主下留言浅浅回复了一下:

而元气森林也将“元気“变成了元气,“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监制”也悄悄变成了中国生产。

但在其他产品设计上,元气森林还是小心保留了不少日式元素。

比如,元气森林推出的茶叶礼盒“燃茶”,被指出其包装和产品设计与日本茶叶品牌LUPICIA相似度高;一款0蔗糖“乳茶”外包装,也让人看到了日本老牌糖果制造商不二家的影子。

吃尽日系红利的名创优品,反倒改革决心最强。

它明确地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受日本生活方式启发的中国品牌,开始淡化和日本的关系。

同时通过与迪士尼、漫威、芭比等知名IP的大规模联名,以另一种姿态成功打入年轻人群体。

日本不出事的时候,日式是一种美学、一种品质、一种遥远的向往、一种营销手法;

而当日本登上舆论场,日式就成了烫手山芋,婉转身段,卖力割席。

这世界,没有主义,只有生意。

来源:凤凰网 编辑:朱月华

责任编辑:hN_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