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人调研50多人陪!不在“阵仗”大不大,而在效果好不好!
2023-08-17 14:29:19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今年,中办印发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相关资料图)

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但近日据媒体报道,

有基层干部和读者、网友反映,

个别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

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

一名省直机关干部说,

“我们调研团大概有20人,

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

“层层陪同”

是目前调研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有基层干部反映,级别越高的单位调研,陪同的层级就越多,比如某部委下来调研,省、市、县、乡各级都会有人陪着,每个层级两三人,一行就得10多人。

西部地区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近年虽然前来调研的领导干部整体较为务实,但如果上级单位没有明确说减少陪同,基层就不敢怠慢。“不是不想减少陪同,而是摸不准上级心思,那干脆能陪尽量陪。若是几个调研或督导赶在同一天,大伙儿还得赶场。”

有受访者回忆:多年前,一位部级领导到村里蹲点,晚上烤火,差点一氧化碳中毒,全村上下“吓个半死”。不少基层干部因此落下心病:“不陪同哪能放心?出了岔子咋办?”

东部地区的干部也有同感:“一些调研陪同远超基层接待能力,基层财力、物力、人力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单位本就急难险重任务不断,有基层干部表示,“本来别的单位不管、需要有人托底的重活已经很多,现在又动辄让我们陪同调研,本职工作都没时间没精力做,怎么可能有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呢?”

其实,陪同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多位受访干部坦陈,只要调研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多陪几个人、多陪几天也没啥,怕就怕参加了实地调研、开了一堆座谈会,却没了下文,更别提后续实际举措了。

上级“不会”调研

下级消极应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曾参与过不少调研活动,在她看来,调研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存在一些表现:比如,

不聚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不深入,浮在表面,装样子、走过场;

不研究,没有深入思考,看到啥就是啥;

不转化,为调研而调研,不能解决真问题。

一名社区干部表示,有些调查研究之所以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问题,根源在于主观认识不到位,“只知道上级要求开展调查研究,但对为什么要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重点调研哪些内容、如何落实调研要求等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只想快点完成任务了事。”

除了主观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外,能力不足、不懂方法也是调查研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上不得要领,没有掌握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下基层后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调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上级“不会”调研,也造成下级消极应付。在个别地方和单位,接待调研甚至已经形成固定模式,按套路进行。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严重背离了开展调查研究的初衷,不仅难以取得实效,反而会给基层带来困扰,影响干群关系。

调研不在“阵仗”大,

而在实际效果!

调研沦为走形式,可能导致对决策的支撑不够,或将影响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这明显背离了上述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

尤其是“20人的调研团却有50多人陪同”,可以想象,如此调研队伍所到之处,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气势不小。当70多人的“调研+陪同”队伍以急行军的方式开展调研,从效果到成本都需打个问号。

先说调研效果。报道显示,每到一处,大家一窝蜂围着讲解员,距离稍远些的,配发的听讲器连信号都没有。由于调研团太庞大,座谈会上每个人只能粗略讲讲,最后抱一大摞文件材料回去裁裁剪剪、整合包装,形成调研报告,其质量可想而知。

再算调研成本。当70多人的队伍每天跑七八个地方,调研团花费成本、接待成本都不是小数字,车辆、食宿、会务等费用恐怕都是由公款来买单。如此高的调研成本,换来的调研成果却未必理想,从成本与收效角度看,实在不划算。

调研不在“阵仗”大,而在实际效果。希望相关方面能以问题为导向,在上述工作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研要求,尽快扭转某些调研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为规范调研活动提供宝贵的决策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朱月华

责任编辑:hN_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