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10时,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登陆广东电白沿海,强度为台风级。这是今年继台风“暹芭”、南海热带低压、台风“木兰”之后登陆广东的第四个热带系统。广东连续遭遇强降水和台风天气,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受灾地区如何救灾复产,实现全年粮食丰收?以地处粤北山区的韶关市为例,受5月以来的“龙舟水”和7月初的台风“暹芭”影响,全市春种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09万亩、其中早稻受灾10.58万亩。
面对这样的情形,韶关除了做好受灾农作物抗灾保产和抢收改种工作外,千方百计“以晚补早”、落实奖补政策,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复耕撂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蹚出了一条灾后“保粮路”。韶关的做法或可为各地在应对台风暴雨时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经验。
与时间赛跑抢收改种
加强技术指导“一喷二防”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灾后复产就是和时间赛跑。对于受水淹的早稻,可适时开展“一喷二防”,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对于绝收的早稻或受灾严重的其他作物,则引导农户改种晚稻、旱粮及其他经济作物。
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期,记者来到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秀田村,这里的水稻田已披上新绿,秧苗正茁壮成长。仅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另一幅图景:“龙舟水”特大洪涝灾害过后,水稻成片倒伏、沟渠泥沙淤积。
“我们这里地势低,350亩早稻全被淹了,足足泡了10个小时。”提起农田受灾,新丰县城丰蔬菜贸易公司总经理钟瑞城眉头紧蹙。“7月3日晚上一直下暴雨,大水突然就涌进了屋子,水面离床面仅20公分。”回忆起台风来袭,钟瑞城心有余悸。
新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金玲告诉记者,灾情过后,全县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行动,从农作物保产补种、协调保险理赔、加强技术指导等方面发力,开展农业救灾复产工作。
洪水退去后,县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开展灾后复产。受灾虽然无奈,但钟瑞城并未气馁,在新丰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带领员工一起下田,采取“一喷二防”措施:一喷是喷施叶面肥,用来提高早稻晚后期结穗率,提高单产;二防主要是防病跟防虫,尽力保障前期受天气影响的稻田不减产。
“‘一喷二防’的效果比较明显,病虫害少了,营养增加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收成可能还要降低。”在钟瑞城看来,受灾的水稻“就像小宝宝一样”,需要细心呵护,及时增加营养。最终,该公司挽回早稻损失近六成,也为晚稻种植打好了基础。
在钟瑞城种植的作物中,受损最严重的不是水稻,而是3月种下的800多亩玉米,两次强降水带来“双重打击”导致其中500多亩玉米籽粒绝收。这让钟瑞城十分无奈:“‘龙舟水’期间正是玉米开花期,无法授粉。6月20日补种了150亩玉米,又遇上台风,大水把苗都冲走了!”
对于绝收或受灾严重的作物,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供销社引导农户改种晚稻、旱粮及其他经济作物。对于这片被水淹过的玉米地,钟瑞城则主要采取改种瓜类蔬菜的办法,绝收的玉米秸秆可以用于还田增加土壤中的养分。“还有50亩绝收的玉米地已经种上了晚造水稻,水稻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350亩增加到400亩。”钟瑞城说。
“晚稻种植的关键是选种。”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广东省种业集团副总经理兼创新研究院院长林青山说,建议选择高产安全的晚稻品种,抢抓农时栽插到田,同时加强晚稻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
持续推进“以晚补早”
帮农户算好“增产账”
除了做好受灾作物的田间管理,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育灿认为,通过复耕撂荒耕地、整治“非粮化”、垦造水田等方式来扩大晚稻面积是韶关此次的一大亮点。
面对早稻受灾的不利局面,韶关如何端稳“饭碗”守牢底线?“必须千方百计‘以晚补早’,按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的要求,韶关市提出晚稻扩种7万亩的目标任务。”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赖建志介绍,韶关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晚造粮食生产攻坚领导小组,持续推进“以晚补早”,通过挖潜扩种、落实高产增产技术等措施,力争晚造粮食丰产丰收,守住全年粮食丰收基本盘。截至目前,全市晚稻已全部栽插到田,夏播粮食完成面积超过119万亩,其中晚稻104万亩。
走进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火冲村小组,眼前的130亩水稻长势喜人。“这一带过去是种贡柑树的,现在全部种上了水稻。”石塘镇盈风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喜珍说。
“这两次强降水对我们村的影响不大,全村已经种下了晚稻,合计3100多亩。”石塘村党支部书记李朝用说,村里近年来通过实施“退果还粮”政策,清理失管果园面积700多亩,再通过培养种植大户,将土地承包流转统一经营,“这样一来,种植大户通过规模种植获取效益,农民也能收取每亩500元的租金,还能到田里劳作”。
李朝用给记者算了一笔“增产账”:3年前,石塘村早稻面积不足1500亩,晚稻面积不足2000亩。通过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耕地“非粮化”整治等工作,今年早稻面积增加至2400多亩,晚稻面积增加至3100多亩。按照当地水稻平均亩产1000斤来算,3年累计增加水稻产量超200万斤,增产超57%。
与石塘村相似,新丰县马头镇军一村同样通过盘活撂荒地实现粮食增产。该村原有800多亩耕地,村民普遍采取“花生+单季稻”轮作模式,水稻年产量不足60万斤。今年,军一村流转了500多亩耕地给深圳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包括盘活新增的200多亩撂荒耕地,用于种植双季稻。“仅撂荒地复耕复种一项,按照平均亩产700斤的情况算,一年就能增产超28万斤水稻。”军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军瑜说。
在此基础上,深圳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现代化种植方式,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要实现‘地尽其利’,就要尽可能地开发土地价值,进行连片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圳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拾生说。
为推动落实“以晚补早”,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省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7月中旬,我省出台《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督实复耕撂荒耕地和垦造水田优先种粮”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截至7月25日,韶关今年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2.71万亩,累计已复耕面积10.47万亩,总体完成省下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面积的80%。复耕撂荒地为韶关扩大晚稻种植面积、把早稻受灾部分补回来争取了主动权。
呼吁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农民复种积极性
受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成本普遍增加,加上劳动力缺乏、耕种条件差、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导致复耕复种后的撂荒地依然存在再次撂荒的风险。要确保土地不撂荒,稳住粮食生产面积,需建立长效机制。
在新丰县丰城街道双良村,种粮大户陈传景承包了的400多亩撂荒地,用于示范种植巨型稻、再生稻等水稻品种。“这块地原本流转给了一个大户种玉米,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了撂荒,今年村里找到了我,我就承包下来了。”陈传景说。
作为马头镇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钟瑞城坦言:“撂荒地存在地势低洼、水利条件差、交通不便等问题,一旦遇上水灾就容易被冲毁,如果不是有补贴政策和农业保险等保障措施,我们也不愿意过多投入。”
记者调研发现,韶关为了提高农民种粮和复耕复种积极性,奖补是普遍做法。据了解,今年韶关市已争取各级涉农资金、救灾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各县(市、区)也千方百计强化资金保障,如仁化县投入840万元对连片耕地种植水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防治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和新增水稻种植等4个项目给予奖补,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扶持力度。
“全部补贴到位后能拿到将近2.4万元。”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的种粮大户欧伟强告诉记者,他今年在村里承包了80多亩耕地,其中20.88亩是撂荒地。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早稻亩产1000多斤,收购价是每百斤124元,除去土地流转、农资、人工等成本近1000元/亩,加上各种补贴,还能赚4万多元。”
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也是确保种地收益的有效做法之一。目前韶关已全面开展水稻种植险、玉米种植险、水稻制种险,做到应保尽保,为广大种粮农民提供保障。
此前的两轮灾害给钟瑞城的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但受灾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定损。“玉米处于开花期,能够赔付种植成本的六成;水稻则可赔付更多,一亩最高能赔1500元。”钟瑞城说。
记者从韶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7月19日,本次洪灾农业保险韶关市种植业累计灾后理赔3724.97万元,理赔进度99.88%,其中粮食作物2329.39万元,理赔进度100%。“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高、赔付快,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赖建志说。
对于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学科指导专家徐培智建议,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撂荒耕地灌区水利设施和道路的改造升级,完成引水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推进撂荒耕地连片复垦耕作、连片整治,形成规模化经营,落实补贴政策,完善保险制度,确保种粮效益。
“韶关克服各种困难做好灾后保粮工作,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张育灿说,“龙舟水”特大洪涝灾害后,韶关市夯实各级各部门党政同责,县、镇、村、农户以及社会各界经营主体拧成一股绳,扛起政治责任,统筹推进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下足“硬功夫”,啃下“硬骨头”,切实把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南方日报记者陈薇黄进)
-
湖州出租车电动化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进一步扩充完善充电网络8月30日,长兴118辆纯电动出租车完成上牌,标志着全市出租车电动化改造工作已提前超额完成电动化率85%的年度目标任务。目前,...
-
德清救助服务推动低收入群体“六无忧” 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享受到红利扶一把、帮一把,共富路上一个不掉队。日前,德清启动首届共富帮一帮幸福无忧帮扶活动暨德城大爱慈善行动。截至活动结束,重...
-
绥芬河推动投资项目达产见效 切实帮助企业闯新路、开新局、谋新篇今年以来,绥芬河坚持靠大联强、以商招商,招引新的规模企业入驻发展,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合作,精诚服务外贸...
-
南海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 推动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8月31日,随着南海鲲鹏人才服务联盟宣布成立,国内首条人才碧道在三龙湾南海片区开工建设,2022南海鲲鹏人才节圆满落下了帷幕...
-
佛北战新产业园产业集聚发展再添“大手笔” 进一步促进优质要素高效聚集9月1日,狮山举行重点招商项目集中交地仪式,交付了粤海、佛斯伯、卡沃罗、朝野4个项目用地,总用地面积约23公顷(340亩),总...
-
湖州出租车电动化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进一步扩充完善充电网络
2022-09-02 09:08:18
-
德清救助服务推动低收入群体“六无忧” 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享受到红利
2022-09-02 09:06:36
-
绥芬河推动投资项目达产见效 切实帮助企业闯新路、开新局、谋新篇
2022-09-02 09:05:12
-
南海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 推动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
2022-09-02 09:03:11
-
佛北战新产业园产业集聚发展再添“大手笔” 进一步促进优质要素高效聚集
2022-09-02 09:01:52
-
粤北山区蹚出灾后“保粮路” 切实把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022-09-05 08:11:16
-
当前头条:我市部署第三次土壤普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2022-09-05 07:41:15
-
全球快资讯丨市名城办召开第八次主任办公会
2022-09-05 07:54:50
-
今日快看!我市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2022-09-05 07:42:35
-
环球动态:“金秋有约 惠聚商都”促消费活动暨车展家电展开幕
2022-09-05 07:48:41
-
热点!宁陵县石桥镇万亩梨园丰收
2022-09-05 07:43:52
-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9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园区沿链招商超775亿元
2022-09-05 08:09:40
-
当前聚焦:扩投资补短板 重大工程加快建设
2022-09-05 08:03:29
-
每日热文:平凡中感受崤函力量
2022-09-05 07:51:25
-
“东莞杯”工业设计大赛启动 营造出浓厚的工业设计创新环境
2022-09-05 08:08:31
-
广州启动“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 开展“善美乡村”项目资助计划
2022-09-05 08:07:04
-
焦点播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植物园等地的荷花到了最佳观赏期
2022-09-05 07:42:47
-
【环球新视野】打造产业高地 建设千亿强区——访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孟津区委书记杨劭春
2022-09-05 07:52:57
-
世界球精选!放心,校餐有“千里眼”盯着呢!郑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稳步推进
2022-09-05 07:42:22
-
观热点: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必答题
2022-09-05 07:50:57
-
环球报道:洛阳城市更新实施组团连片改造 老旧小区的华丽蝶变
2022-09-05 07:47:55
-
东莞先知大数据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 助力东莞经济社会转型
2022-09-05 08:05:50
-
粤澳合作助力中医药扎根“一带一路”国家 促进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共同交流、资源互通
2022-09-05 08:04:29
-
“广东造”农业无人机“飞”向全球 加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022-09-05 08:01:57
-
深港联合发布18条措施 为前海深化深港合作机制探索新路
2022-09-05 08:00:39
-
广东供销系统“产购储加销”多措并举抓粮食生产 全链条助夏粮颗粒归仓
2022-09-05 07:57:29
-
佛山:强化科技动能助力经济稳增长 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增动能
2022-09-05 07:56:09
-
茂名前7月完成逾31亿元留抵退税 实现留抵退税“快准稳”
2022-09-05 07:54:02
-
2022广东网络文明宣传季火热进行中 推动争做中国好网民理念深入人心
2022-09-05 07:52:22
-
粤企抢先布局元宇宙赛道 构建区域产业数字安全生态环境
2022-09-05 07:51:08
-
每日报道:车轮上的服贸:“电+氢”问路双碳
2022-09-05 07:19:25
-
环球滚动:优化场景出行服务 北京MaaS 2.0将至
2022-09-05 07:13:21
-
每日资讯:多地出台新一轮稳增长促消费政策 发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2022-09-05 07:19:18
-
每日头条!业界建言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作用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22-09-05 07:02:08
-
最资讯丨版面秀|9月5日 悦读今日郑州晚报
2022-09-05 0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