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加快推动灾后农业复产 灾后复产与晚造粮食生产紧密结合
2022-07-07 07:41:37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植株淹水过顶近2米,淹水时间长达三四天,大部分已干枯、心叶黑腐的蕉园,我们建议尽快重新种植耐寒力强且优质的粉蕉品种,可于明年中秋节前后收获。”日前,省农科院清远分院技术人员会同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到英德市大站镇、东华镇香蕉生产基地指导受涝香蕉复产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受灾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处理建议。

6月中旬以来,英德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全市各地农业受到重大损失。为全力做好农业生产恢复工作,英德积极引导群众科学恢复生产,组织工作组奔赴各镇街指导农业生产,及时挽救农作物及养殖基地损失;同时,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和强化灾后复产资金保障,确保全年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

努力减损

下沉一线指导农业灾后复产

日前,在横石水镇横石社区洋湖塘村,四台农业无人机正在200多亩水稻田里来回穿梭,喷洒杀虫杀菌药。“多亏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人员过来帮忙,不然我种植的水稻要烂在田里了。”水稻种植户华兆军说,在此次洪涝灾害中,他承包的200多亩水稻田全都被淹了,目前正处于水稻含花期,如果处理不当,水稻将无法授粉,导致颗粒无收。

眼看今年上半年种下的水稻就要烂在地里,华兆军急忙通过“粤农服”生产托管平台向农业农村部门寻求帮助。英德市农业农村部门收到求助信息后,紧急调来四台无人机帮助华兆军开展飞防作业,喷洒杀虫杀菌药。

6月中旬汛情以来,英德大量粮田受淹,排水、补肥、喷洒杀虫杀菌药,无一不是紧急工作。“我们一个机手,平均每天飞三四百亩。”英德市横石水兴旺农机合作社无人机机手林豪杰说。

英德市农机管理局推广股股长李世光表示,对于能够挽救的农作物,农业农村部门会及时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服务。“如水稻淹过容易得病虫害,我们就组织农机合作社的飞防队为有需要的农户开展飞防服务。”李世光说,目前在“粤农服”生产托管平台下单,需要解决复耕复种的农田面积就超过1万亩。

英德市农业农村部门已统筹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组建了6支救灾复产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恢复生产把脉支招,指导农户做好排水、补肥、补种,灾后病虫害防控等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农业的损失。

在英红镇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三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正在指导种植户如何挽救受淹的茶树及后期管理。“如果受淹严重,我们建议尽快将淤泥冲洗,对茶树进行台刈,及时浅耕松土,恢复土壤的通透性,同时追加水溶性的营养液。”农村科技特派员赵崇真说。

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英德茶园成灾面积近2000亩,主要集中在英红、望埠、黎溪,沙口等沿北江地处低洼的乡镇。对此,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科技局已派出多组茶叶专家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到受灾茶园指导复产。

“在洪水基本退去后,我们已收到英红镇多家茶叶企业的求助信息。听取了我们的建议,有部分受灾较轻的茶树已逐渐恢复正常生长状态。”赵崇真说。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中旬的洪灾致全市33.37万亩农作物受灾,为确保农业生产加快恢复,最大限度减轻洪水造成的损失,英德市第一时间印发《关于迅速做好农业救灾复产的紧急通知》《农作物洪灾救灾复产技术要点措施》《蔬菜洪灾救灾复产技术要点措施》等,并成立由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水产局、市农机事业管理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6个农业救灾复产工作组,到灾情一线指导农业恢复生产。如对于旱地农作物,指导农户通过扶苗培土、施肥提壮,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应对;对于蔬菜作物,则以采收、保苗、抢种、防病虫害为目标,重点抓好适时采收、及时抢播、加强田间管理等环节。

增强信心

积极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

近日,在英德市望埠蓢新村,新天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吴名俞正组织社员加紧育秧,抢收玉米。6月的洪灾让吴名俞承包的40多亩粮田和代耕代种的2000多亩农田损失惨重,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他积极组织合作社社员开展生产自救。“灾后复耕复产就是和时间赛跑,我们计划7月中旬将秧苗播种,目前已育秧数十亩。”吴名俞说,目前村里大部分洪水已排走,合作社正帮助村民将被洪水毁损的农作物清理干净,及时进行改种补种,确保下半年耕地不丢荒,粮食产量稳定。

为加快推进灾后复工复产,保障辖区粮食生产安全,日前,九龙镇在大陂村召开2022年农田水利设施渠网整治现场会,部署全镇农田水利设施渠网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真正实现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据悉,此前大陂村由于部分渠段年久失修,多处坍塌,边坡杂草丛生,淤泥堵塞,致使沟渠排洪不畅、灌溉用水功能降低,多处耕地处于丢荒状况,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大陂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动员渠道沿线9个村小组参与小三江至公路函、大三江冲至公路函、塘面到公路函水渠建设工程,重新翻修疏浚了总长约6公里的灌溉水渠。疏浚完成后,大陂村9个村小组6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农田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

九龙镇党委书记陈合表示,九龙镇将对各村沟渠进行全面清淤维护,恢复沟渠蓄排水功能,预计清淤总里程达85公里。清淤完成后,九龙镇全域水系网络的主动脉将被彻底打通,沿线6万亩耕地基本实现涝可排、旱可浇,进一步助推农业生产与撂荒地复耕,341个村庄、6万余名群众将直接受益,给全镇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据悉,本次洪水灾害致使各镇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尤其是陂头等水源工程和灌排渠道受损严重,部分机耕路受损,给灾后复产带来极大影响。为此,英德市正加紧组织抢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组织发动群众自行对渠道进行清淤、对机耕路进行简易平整,确保渠道能够正常通水、机耕路满足通行。对灌溉渠道基础被掏空无法输水的,加紧组织维修;对需要立即组织维修的小陂头,由农业农村部门会同项目镇马上组织设计,纳入当年度项目予以实施。

加强指导

灾后复产与晚造粮食生产紧密结合

7月1日,英德召开2022年粮食安全生产暨农业救灾复产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全市粮食生产工作情况并部署下半年工作计划。会议指出,全市要将灾后复产与抓好晚造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受灾早稻生产的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农险理赔”工作,及早谋划晚稻生产,确保全年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

会议指出,截至春季粮食生产结束之际,英德粮食生产播种面积33.7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4.478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7.877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1.2326万亩。然而,受6月“龙舟水”影响,农作物生产尤其是水稻等粮食作物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全市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5.3万亩,晚造粮食生产任务严峻。

会议强调,英德作为清远市主要产粮区之一,承担了全清远粮食生产重要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将灾后复产与抓好晚造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紧密结合起来。绝收的水稻田原则上全部用于晚稻种植;绝收的其他农田,符合条件的优先用于种植水稻;要尽量连片扩大水稻生产,努力增加晚稻面积,确保全年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和建设,进一步排查农田水利设施受损情况,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设施清淤工作,尽快恢复排灌功能,优先保障基本排灌功能。做好田间管理技术服务指导,继续组织本地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角度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小灾不减产、大灾少减产”的目标。要加快推进“农险理赔”助复产,并根据灾害种类、标的特性和损失范围等事故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查勘工作,做到应赔尽赔、应赔快赔,为灾后重建、复工复产提供保险资金保障。

会议还提到,全市各级要及早谋划晚稻生产,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在扶持适度规模生产的同时,要解决好小农户生产“五小水利”设施建设维护问题,引进筛选适合地区种植的双季稻品种,合理安排播插期,科学安排晚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开寒露风的影响;同时,农业农村、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为农业发展提供好指导和配套服务,确保全面完成农业稳产增产的目标任务。

金融保障

农业保险为灾后复产送上“定心丸”

6月24日上午,英德市农业农村局、人保财险清远市分公司在英德市联合举办2022年6月特大洪水灾害农业保险预付赔款仪式,向英德市受灾农户农企预付保险赔款共2500万元。

“保险公司及时支付预付赔款,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的信心”,接过预赔款的受灾农企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在此次预付赔款仪式上,英德市东华镇等5个乡镇获水稻险预付赔款2000万元,英德温氏禽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养殖企业获养殖险预付赔款共500万元,为灾后复产送来“定心丸”。

据统计,本次洪灾中,英德区域水稻受灾面积约8万亩,玉米、花生、甘蔗、蔬菜、香蕉等农作物受灾面积近4000亩,8个生猪养殖场及24个肉鸡养殖场受浸,超过1万头生猪及30万羽肉鸡受损。而2022年,英德共有15.5万亩水稻、711.75亩花生、749亩玉米、10383亩甘蔗、70亩水果、225亩蔬菜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

为尽快挽回农业损失,连日来,人保财险清远市分公司第一时间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赔勘察等工作,并组织人员到受灾地区查勘救灾,运用无人机航拍、“粤农保”等高科技工具快速核定受灾情况和受损程度,切实按照“应赔尽赔,应赔快赔”的原则开展农业保险理赔工作,为灾后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人保财险清远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初步统计,此次“龙舟水”农业保险英德区域总赔付预计约5000万元。目前,养殖业保险赔款960万元已完成赔付,水稻保险赔款正陆续赔付到户。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实施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地分散农业风险。(●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张涓涓赖靖文张风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