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宝妈刷视频遇“试衣模特”骗局:10天内上百人受骗,总额超800万
2022-05-07 14:05:17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云南一位28岁的宝妈小小这些天陷入了灰暗时刻。

由于轻信网络上一则“试衣模特”的广告,她被骗了23万余元。

和她一样的宝妈还有很多,她们的受骗时间集中于4月20日至4月30日之间,受害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受骗后,她们组建了微信群,从5月1日起,源源不断有人进群。截至发稿,群内已有114人,统计的受骗总金额已超过800万元,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

据小小所知,群内98%的人是浏览某视频平台时看到了“试衣模特”广告——寄拍返佣30至200元不等,心动后她们在广告页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下载了不法分子的app,最后上当受骗。

大河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宝妈以90后居多,一些是二胎妈妈,孩子年幼,自己没有全职工作。她们被骗的钱款来源,普遍以“家庭存款+朋友借款+小额贷款”为主。

母亲节马上就到了,年轻的母亲们无心过节。“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希望赚点钱。最初只想赚点孩子的零花钱而已,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就行。”一位宝妈说,“当我发现自己被骗时,有一瞬间想想要不死了算了。”

社交软件广告引流至自有app,先给“返佣”福利,三天就收割

4月20日,小小刷某视频平台时刷到寄拍试衣的广告,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点了进去,填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两天后,一个人加了她的微信,说她的寄拍试衣申请通过了,推荐她关注了一个企业号。企业号客服告知她,试衣运费不用自己出,但是需要下载一个名为“多彩互动”的APP,在该APP上进行交易和接单。大河报记者注意到,受害者们被推荐关注的微信企业号注册主体也各不相同,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有酒店管理公司、材料科技公司、传媒公司等。

下载APP后,聊天页面只显示有一个接待员。此后他们的所有交流,都依托于这个App。接待员说,第一次申请试衣物流比较慢,一般是4到7天,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刷下单挣点小钱。

所谓刷单,就是在淘宝、拼多多等店铺点关注等,一单有2.8元返利。如果成为正式成员的话,一单就有5.8元返利。怎么成为正式成员?需要做三单“认购”任务,认购任务500元至3万元不等,任务价格越高,返利回报率越高。比如,1000元的任务,会返利200元,3000元的任务,会返利600元。

刚开始,小小不太相信。但做了两个任务后,返利都到账了。

一天后,一个“导师”把4个“做任务”的学员拉成一个小群。小小后来才知道,这个群里除了自己,其他的学员都是“托儿”。

加群后做第一个任务时,小小和其中一个“学员”被告知“做错了”,需要做一个“修复单”。修复单是9千多元,小小没想那么多就转到了对方账户。之后,“导师”说一个修复单不行,需要再来一个“整合单”对冲,才能把之前的钱提出来。整合单是3.8万元,为了把之前的钱提出来,小小也打了过去,这时已经折腾到是晚上十点。“导师”说第二天才能做。等到第二天,“导师”再教她们做的时候,小小和之前出错的学员又“做错了”,需要做8万多元的“整合单”来修复。而这时,没有做错的两个“学员”已经提现,把截图发到了她们的群里。

(“修复单”和“整合单”任务)

看到别人提现了,小小把8万多元也打了过去,提现的时候却“又出错了”,需要做一个9万多的单。小小顾不了那么多,只想把里面的本钱全部拿回来。9万多又打进去之后,又说她的信誉分不够,需要补足,再打15万元。

这时,小小已经实在没有钱了。终于选择了报警。三天内,她一共被骗23万余元。大河报记者注意到,她每一次的转账记录,收款人都不同。

(小小的最后一次汇款清单)

受害者意识到上当后怒斥还钱 对方:要拿着你的钱去撸串喝酒

小小加入受骗者群后,发现大家都是以这种方式受骗的,甚至“导师”都有重合,要求做任务的“整合单、修复单”都有“顶峰商贸”几个字,是同一个任务系统。不同的是,大家被要求下载的App各色各样。除了多彩互动,还有氪金、三人行、UDESK、小蜜蜂、多牛、优锦、丝绸之路、吉利、白云、百联等。

此外,大家在某视频平台上刷到的兼职广告,除了寄拍试衣的,还有一些是兼职做手工加工的。

许多宝妈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希望以兼职获取少许收入以供生活所需。这也是骗局得以成功的原因——在投入了大量的“单费”后,多数受害者为了挽回已经投入的本金,会慌不择路去借贷选择更大数额的投入,甚至恳求“导师”让她继续“做任务”。

在一位群友提供的聊天记录里,当她意识到“事情不对”时,多次向“导师”发出疑问,却被“导师”呵斥:“你别弄了,问题怎么那么多。”该女士立刻道歉:“不要啊,对不起,明天弄可以吗?今天真的限额了”,并在“导师”同意后表达感谢。

许多受害者实在拿不出钱时,“导师”会诱导她骗亲戚朋友,向借呗、白条等小额贷款平台借钱。

(一位受害者和“导师”的聊天记录)

在一次次投入金钱却始终“出错”后,有的受骗人终于醒悟,不再对“把本金拿回来”抱有希望,便开始在app中讨伐“导师”,说出发泄情绪的愤恨之语。随后被“导师”踢出群聊。

在一位四川群友提供的聊天记录里,她向“导师”发送了长长的泄愤之词,激怒了“导师”,该“导师”以辱骂回复她,并称,“我拿着你的钱去撸串了,买你们那里的特产泸州老窖喝下……直接撸串慢慢吃这十几万。”

(受害人与“导师”聊天记录)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不止一名受害者透露,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后,会接到来自当地反诈中心的提醒电话。

在群友提供的链接中,大河报记者下载了其中一个名为“UDESK”的软件,刚下载成功,就被系统提示该软件为高风险软件。登录后,页面只显示一个接待员的聊天框。此时,对方依然活跃,要求记者提供微信登记信息的页面截图。

随后的一天内,大河报记者接到多个来自省反诈骗中心、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短信提醒。

多地警方已立案 律师:平台有必要加强监管

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被许多人以“家人不知道,不想让家人知道”为由拒绝,仅接受线上联系。

她们选择隐瞒此事。“亲人朋友在你开口借钱的时候直接打款,实在对不起这份信任。”

小小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带6岁的孩子,平时做点生意维持,由于疫情,生意难以为继,才无奈想做些兼职,却血本无归。“不赚钱,就没有办法去养孩子。”

另一位受害者,30岁的郑州宝妈彭彭(化名)是全职妈妈,已经很久没有工作,没有自己挣过钱。“刚开始返利的时候,我还有点高兴,因为赚了几百块钱。想着带着孩子能挣一点是一点。”彭彭说,疫情期间,老公公司情况不好,工资很低,很久都没有给家里交过钱了。本来就不富裕,还要还快5000元的房贷,这下手里一分钱存款都没有了。

群内,被骗金额最多的一位全职宝妈被骗了73万,这73万元中,有30多万是自己的钱,其他全部是借的。她一直没有工作,在家里带孩子,如今又将因为此事离婚。

受骗者还有少部分是学生,相对而言,她们被骗的金额多为几千元。

被骗后,她们的钱款应通过怎样的途径追回?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律师建议,受害人可以及时固定、收集相关证据材料,例如银行流水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报案,详细陈述被骗经过,请求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尽快抓捕诈骗分子,挽回损失。如果有诈骗分子的银行账号,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尽快冻结。鉴于诈骗分子利用某视频平台app发布广告,随后实施诈骗,某视频平台有必要加强管理,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封号等措施,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报告。

河南予瑞律师事务所李华阳律师认为,根据《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故广告发布平台若不能提供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先行赔偿。

李华阳律师建议,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应当将赃款项追回发还。若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无法将赃款项追回,受害人可向广告发布平台要求提供犯罪嫌疑人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若广告发布平台不能提供,则广告发布平台应当先行赔偿,若其拒不赔偿,可提起民事诉讼。

5月6日,在某视频平台app上,搜索“试衣寄拍模特”时,页面会出现反诈提醒。此外,大河报记者已从多名受害人处获悉,当地警方已就她们的“被诈骗案”进行立案侦查。

更多求助或新闻线索,请直接联系大河报热点深度部记者,扫下方二维码码下载大河报·豫视频APP,首页右下角点击记者列表搜索记者姓名。

【版权声明】

本作品著作权归【大河报·豫视频】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