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全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 实行“红黄牌管理”制度推动长效管理
2022-08-10 08:36:30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梅县区雁洋镇雁下村鸭湖自然村一民宅内,16名村民在权属登记表上签下名字、按上手印;不远处,早已就位的挖掘机随即开动,对一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危旧废弃祖屋进行拆除。

“‘痼疾’终成‘过去式’,拆完后将新建小广场,大家很是期待。”望着挖掘机挥舞的铁臂,江秋华等一众村民难掩激动。

炎阳之下,这般火热的建设场景,在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内随处可见。

干群同心齐上阵,人居环境展新颜。当前,梅县区正以“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集中资源要素,凝聚干群合力,全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着力打造“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道、村村是景观”的客韵乡村新貌,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党建引领

党员带头先行全民齐心参与

一大早,65岁的雁洋镇阴那村村民李赞建戴上草帽、拿起农具,来到门前小溪环绕、爬满瓜藤的小菜园为青菜施肥浇水。与以往不同的是,完成这项农活后,他又拿起剩饭和饲料,走向了果园内新建的鸡舍。

“也不远,当锻炼走走挺好。”原来,不久前村里召开党员大会,明确了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的具体要求,并向党员们征求建设意见。会后,有着23年党龄的李赞建二话不说,便对照要求将原本建在门前溪边的鸡舍拆除,将鸡鸭迁至不远处的果园内进行圈养。

“作为党员,肯定是要带头作表率的。前后整理了三四天,虽然辛苦,但看起来整整齐齐,也不会再污染溪水,心里舒畅。”李赞建说,隔天,当地政府又为他的小菜园围起了竹篱笆,环境更美观了。

在李赞建等党员的带动下,村里的工作顺利铺开。短短10天内,就完成了65户畜禽散养整治,拆除了23座沿溪鸡舍,打造了14个“四小园”。此外,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主动捐款600多万元,助力阴那村乡村风貌提升。

同样,在雁洋镇雁下村,村干部、老党员李锦华也全家上阵,拆除了房屋对面近40平方米的鸡棚,平整好土地准备打造小菜园。

据其介绍,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便动员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带动整改自己房前屋后环境,并要求将整改后的照片“晒”至村民微信群,以此示范带动全民共同参与建设。

“效果立竿见影,党员干部把整改前后的对比图发到群里后,家家户户都纷纷行动起来了,还在群里发图‘接龙’。”李锦华说,在他清理鸡棚的当天,周边两户邻居也拿起扫把出来清理堆放在过道的杂物,不少村民忙完自家活计后,还主动加入村道、水圳等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治中。

“村里时不时就有人发‘战绩’,大家都很有感触,自己家搞得再靓,外面邋邋遢遢的,心情也不会好,大家好了,小家才会好。”说罢,李锦华邻居谢茂平又戴起手套准备出门清理杂草。

党员带头先行,全民齐心参与。

党建引领下,村民参与建设的热情逐渐被点燃,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的最大合力,推动着“三清三拆三整治”日渐深入。

走马雁下村,清拆整治后的村庄显得格外宽敞通透,村道一旁的池塘内,荷花竞相绽放,池塘周围已围起了崭新的仿竹篱笆,不远处,画匠们正在加紧绘制田园墙画。

“这种仿竹篱笆更加耐用,也不失田园风味。”从事钢材加工的叶志明是土生土长的雁下人,有着丰富的美丽乡村墙绘、仿竹篱笆建设施工经验。镇村干部入户宣传时,叶志明了解到村中计划安装竹篱笆、打造“四小园”,便主动参与其中,与工作组一起优化建设方案,“本地工班人熟地熟,也更了解邻里的实际需求,而且为自己家乡出力,自然非常卖力。”

攻坚克难

派驻“1+3”工作组啃硬骨头打硬仗

“村里老人说,这祖屋有280多年历史了,几十年前就没人住了,如今更是成了危房,梁也断了、墙也塌了。前一阵下大雨,大家都不敢从附近经过。”在雁下村鸭湖自然村,一村民指着村中心一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老祖屋,向笔者倒起了苦水。

老屋早已无人居住,如今又成了危房,浪费土地资源不说,还影响村容村貌,为何不拆了它?

原来,前期村干部、热心村民已先行对老祖屋的权属关系进行初步确认,但仍有部分村民对补偿机制、土地权属等问题心存顾虑,因而形成了今日之困局。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广袤农村大地并不罕见,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一大难点,也是推进农村风貌提升的关键一步。要高质高效推进工作,仅依靠当地镇村力量还不够,亟待一支生力军攻坚破局。

7月28日,梅县区印发《关于抽调人员参与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的通知》,从全区各乡镇(办事处)抽调12名政治觉悟高、年轻有干劲、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工作组长,并从组长所在镇另外抽调3名干部为组员,组成“1+3”工作组,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攻坚行动。

“在走访掌握全村354户农户基本情况后,结合提升工作难点、痛点,我们成立了环境整治组、‘三清三拆三整治’组、‘四小园’创建组等专项小组,有的放矢铺开工作。”梅县区雁洋镇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第四工作组(梅南抽调工作组)组长郭帆介绍,对于任务最为艰巨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组,则由其与雁洋镇党委副书记古志文、雁下村党支部书记李保华等担任组员。

说干就干,工作组一方面辗转多方,进一步厘清老屋的权属关系,一方面上门为村民讲解“地票”政策,消除村民的顾虑。一次不行就两次,白天不在就晚上去,最终,16名村民均同意拆除这座废弃老祖屋,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老祖屋拆了,小广场有地方建了,这两天柏油村道也修好了,乡村面貌真是大变样。”有感于此,江秋华等十多名村民还自发前往清理柏油村道两旁的沙石杂草,“虽然弄得灰头土脸,但大家脸上都挂着笑容。”

在红光村寨背自然村,4间废弃厕所同样因相邻地块产权不清而多年无法拆除。为此,工作组多方走访调查,多次上门调处纠纷,厘清相邻65平方米内4户群众的复杂权属关系,并指导村委开具权属证明,解决了此处长达10多年的土地纠纷问题,顺利拆除了35平方米的废弃厕所,并连片复绿100多平方米。

两天后,周边两户村民主动找到工作组,请他们帮忙拆除自家的废弃猪栏。“隔壁10多年的难题都搞定了,‘经济账’摊开算清楚,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连片拆除还能建个休闲小公园,受益的还是我们。”村民钟根仕笑道。

7月28日至8月8日,示范带内共计拆除老旧危房250座、3500多平方米,规范房前屋后摆放秩序3244处,清除村内积存垃圾、卫生死角3603处,整治畜禽散养386户。

建管并举

实行“红黄牌管理”制度推动长效管理

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的逐步深入,一座座危旧房屋、残垣断壁被逐一拆除,一个个卫生死角被逐一清理,昔日杂草丛生、杂物乱堆的闲置地块,通过“四小园”建设项目,成为了田间地头一道道独特风景,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8月8日,丙雁乡镇振兴示范带内共打造提升“四小园”261处。

清出新环境、拆出新空间、建出新天地,示范带内村庄入眼皆变化、处处是新景。这仅是提升乡村风貌的第一步,还需汇聚各方力量,坚持建管并举,以“绣花”功夫抓好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建设成果。

在红光村,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绳的工人爬上竹梯对破旧铁皮瓦进行拆除,一旁的井塘寨训创温公园内,老人们在健身区锻炼身体,孩童蹲在池塘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鱼儿,井塘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温育辉则与专职保洁人员一起动手修剪花木。

“政府投一点、乡贤捐一点、村民筹一点,这个公园就这样建起来了,这里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都格外爱护这里的一花一木。”温育辉告诉笔者,理事会还聘请专人负责小公园及周边环境的保洁和花木养护,村民们也时常主动帮忙打理。

“4万元、30000元、水泥22吨……”在公园一侧古色古香的井塘古寨门上,一块红底金字的芳名录尤为显眼。

“井塘古寨门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梅县不可移动文物,此前年久失修,已满目疮痍、杂草丛生,大家看了很是惋惜,我们协商成立了修缮理事会牵头筹资进行修缮。”温育辉说,在各级政府、乡贤、村民的支持下,理事会共筹得资金近40万元,于今年7月22日完成了修缮工作,修旧如旧的井塘古寨门再次焕发昔日之光彩。

红光村多方聚力,让古村焕发新韵,留住了山水乡愁,而灵光寺景区所在的阴那村,也因地制宜巧发力,在长效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

此前,景区外的购物街时常出现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等现象,让本就狭长的景区通道变得更加拥堵,遇上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多次受到游客投诉。“镇、村、景区三方也时常联合开展整治,我们一走,店主又摆了出来,治标不治本。”阴那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庆说。

工作组进驻后,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实行“红黄牌管理”制度。

梅县区雁洋镇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第十工作组(新城抽调工作组)组长邹敏介绍,镇村将对沿街45家店铺“门前三包”情况进行常态化考评,如不达标,第一次进行口头警告、第二次黄牌警告、第三次红牌警告,按年度进行累加。一年内未被红黄牌警告的店主,次年可获得全年店租八折的优惠奖励;一年内被红牌警告超过6次的,列入黑名单,次年不予租赁。

“八折算下来,部分店主一年能省下好几千元店租,大家当然支持配合,一起搞好环境秩序,游客舒心,生意才会更旺。”店主丘伟安说。

下足“绣花”功夫,统筹建管一体,力求长治长效,这样的探索正在梅县农村大地全面铺开,“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正以崭新的姿态蓄势待发,未来让人期待。

■名片

梅县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

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指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其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

“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包括丙村镇溪联村、红光村,以及雁洋镇文社村、对坑村、松坪村、雁下村、雁中村、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南福村、阴那村、长教村、圩镇,全长23公里,红色基因、叶帅精神在这里传承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这里持续转化。

以抓党建、促振兴为导向,梅县区全面实施美丽圩镇试点建设,完成沿线802栋农房风貌改造、道路景观提升和万里碧道工程,雁上村入选中组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雁洋镇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

以促融合、谋发展为路径,示范带内已建成3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种植金柚3万亩、茶叶8000亩、金线莲40亩,农业总产值达6亿多元;孕育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6家上市公司和卡莱轮胎等一批实体骨干企业;区域内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4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和客都人家、南福最美金柚公园、溪联“稻鱼共生”基地等一批农旅、文旅融合示范景点与乡村联动发展,形成“资源变资产、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模式,带动沿线21家民宿、120家农家乐经营发展,近3600名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通讯员冯森达谭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