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翁传承胡刀技艺 如今该锻造技艺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03-15 09:17:44 来源: 大河报
关注河南热线

胡海滨老人在现场监督指点

胡海滨老人的儿孙正在给铁加热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红汛黄婷文图

郏县94岁老人胡海滨,自小师从父亲学习制刀技术,后传给自己的儿孙。老人的儿子称,老爷子所锻打的刀具及农具是一绝,人称他为“胡二刀”,有顾客跑几十里路来买刀。如今“胡二刀”锻造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家制刀史源远流长

3月4日,在郏县茨芭镇齐村,62岁的胡桥定和儿子胡阳杰有节奏地敲打着刚出炉的热铁,坐在近处不时指点的耄耋老人,是94岁的胡海滨。老人虽已行动不便,但这开春第一炉按照胡家打铁的规矩,他还是要到场监督指点。

“我爷爷的爷爷是打铁的,我爷爷是打铁的,一代代手艺传给了我,现在我孙子也是打铁的。”94岁的胡海滨老人声音洪亮地说。

胡海滨告诉记者,早在清光绪年间,胡家铁具挂旗“胡老二”,因技艺精湛而远近闻名,胡家铁具采用传统“百炼钢”手工艺制作,打造的有农用铁具斧子、瓦刀、刨刀、锛、凿子、耙子、锄头、镰刀、铲、犁辕、犁级窝、铡刀、砍刀等,生活铁具有菜刀、剪刀、片刀等。铁具制品质地坚硬不重皮、刚性硬而绵韧、刃硬不易掰豁、绵韧不卷刃,经久耐用。

在当地提起胡老二铁具,几乎没人不知。相传胡家祖先为春秋时期胡国人,刀具锻造技艺源于“胡刀”。明洪武年间,胡家人从洪洞县移民至郏县,以铁匠技艺维持生计,擅长锻打枪刀剑和铁制农具。胡家人数百年口传心授,传承着祖传“百炼钢工艺”。

胡家“百炼钢”支援抗日

提起家传手艺,胡海滨老人不无自豪:一般铁匠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上品的精钢刀削铁如泥;柔钢刀柔可绕指。因锻造技艺精湛超群,抗战时期,胡家为当地的抗日武装及各村寨的民兵守卫督造大刀、铁矛和土枪管,“胡老二”的义举在当地广为传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郏县城西的太朴寨的寨墙就为此事铭刻做传,而胡家人所锻打的日常刀具及农具,更是为当时郏县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1940年,15岁的胡海滨随部队参加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跟父亲回乡做起铁匠活。1956年郏县茨芭镇政府聘请他为组长,在当地成立铁业社,立红炉20余盘,收徒弟2000多人。1978年后,很多年轻人想学习铁匠手工技艺,外姓人也慕名投师学艺,胡家铁匠手工技艺有了长足发展,仅郏县齐村红炉上升到22盘,周边村也都纷纷效仿建造红炉。1983年,胡海滨成为茨芭镇有名的万元户,参加了郏县“多种经营两户一体经验交流会”。同年又参加了“农业技术人员科学大会”。1984年,参加许昌地区“两户一体经验交流大会”,被中共许昌地委,许昌地区行署授予“勤劳致富”光荣称号。1983年至1984年,胡海滨任郏县人大代表。至此,胡老二铁匠手工技艺也发展至鼎盛时期。

当时锻打的剪刀、斧头、镰刀和菜刀最具盛名,曾经有口袋摸斧之说。“因买的人太多,付完钱手伸进袋里摸斧子,摸住哪个是哪个,哪有时间让你挑选。”胡海滨提起当年的盛况,脸上泛出了红光。

老人的儿子称,老爷子所锻打的刀具及农具是一绝,被人称为“胡二刀”,有顾客跑几十里路来买刀。

古老技艺需传承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2000年后,昔日的铁匠多数进工厂当了机械工人,风箱变成了鼓风机,手锤变成了夹板锤、空气锤,手工铁匠越来越少。而打铁手工艺比较复杂,卖出的价格又低廉,因此很多家庭铁铺经营不下去了。胡海滨亲授的三个儿子,有一个因赚不到钱改行了,但年岁已高的胡海滨仍不愿意放下手中的锤头。

“机器做出来的是铁器,那不是铁艺,老一辈人一锤锤锻打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百炼精钢”。胡海滨的长子胡桥定自小受父亲言传身教,子承父业创立胡二甲名号,他教导儿子胡阳杰在课余农暇时专心研习家传铁艺。2006年胡阳杰大学毕业回乡创业,把家庭作坊申请注册,创立郏县胡二刀具厂。2013年,郏县胡二刀具锻造技艺被平顶山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现在是电商时代,因循守旧只会埋没传统手工艺,只有改进技术创新产品,适应了这个新时代的新要求,才能有出路。”33岁的胡阳杰依据祖上留下的百炼钢技艺,创新出夹钢不锈钢刀和高铬钢的锻打工艺。他又根据家传古方再现出宝刀宝剑独特的锻打工艺,使传统技艺再次展现历史的辉煌。

胡家刀厂的展览室,陈列着近百年胡家铁艺的样品和老物件。从农耕铁具,生活日用刀具,到现在的高端定制铁具工艺品,每一件钢铁锻造制品,都诉说着百年胡家铁具的发展变迁。

胡阳杰告诉记者:“胡家铁匠的改变,在我这一代只是一个开始,希望通过我这一代人的传承,把铁匠存在的意义挖掘出来,对胡家传统技艺,对整个铁匠文化史都能有所保护和发扬。”

责任编辑:hN_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