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冒牌医生、误导消费、为私立医院引流……沉迷“抖快”的医生该被管管了
2022-06-25 06:00:06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郑超

穿上白大褂,自称“某某医生”,以科普医学知识为主,出现在短视频中的这类人,未必就是真正的医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方面,有许多冒牌医生伪造资质,却在三甲医院“查无此人”,另一方面,还有的医生宣扬伪科学误导公众购买假药,有悖医德,也算不上真正的医生。

你看过这些医生的短视频吗?你认真辨别过他们的身份吗?今后,这些沉迷直播带货的医生们,被国家正式出手叫停。

国家叫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直播带货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其中,提出要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这意味着,不仅是医生,包括护士等所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不能再顶着三甲医院的认证直播时卖任何商品。

直播带货刚兴起时,医生成了商家最有力的代言人。据报道,有的医生靠带货副业年入百万,有的医生曾这样描述商家求合作的盛景,“我后半夜在医院值班的时候,外面排着100多个商户找我,我们家楼底下被车堵得水泄不通”。

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显示,医生KOL在短视频平台上核心的商业化变现方式有4种:电商导购、知识付费、付费咨询和直播打赏。

其中,使用电商导购作为主要变现手段的医生比例最高,电商导购是指通过开通商品橱窗添加商品,KOL再用短视频或直播来引导购买;部分医生会在账号主页上提示私信获得付费咨询,继而跳转至其他线上问诊平台来实现付费疾病咨询,是指通过开通商品橱窗添加商品,KOL再用短视频或直播来引导购买。

受限于繁忙工作,当时,仅3成医生有过直播行为,且直播内容以讲解疾病知识和科普用药为主,仅有15.1%的医生在直播中有过带货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直播之外,变现会通过私域流量、门诊导流等方式进行。

乱象频出的医疗健康短视频

随着短视频平台对人们生活的全方位影响,平台上诸多医疗乱象开始出现。

在利益驱使下,有的医生偏离初心,打着科普的旗号,实则进行私下运作,或者售卖虚假产品,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梳理发现三种乱象,以案例形式供大家参考“避坑”。

乱象1:伪科学、伪科普,误导公众

例如,自称“首创基础代谢减肥法”的前大V邱医生,在2019年被业内医生公开举报制造并贩卖假药,“各种代餐、减肥茶也很劣质”。

另外,还有的医生强调是用土偏方、奇招治病,什么核桃治肾结石、大蒜治新冠、树根治偏头痛,又比如癞蛤蟆皮治肿瘤、按摩手部治疗宫寒、近视、口臭等,堂而皇之误导公众。

乱象2:公立医院医生为私立医院引流

抖音平台上的“牙医李教授”,拥有超57万粉丝,其认证身份为河南省口腔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李玉如,通过分享牙齿正畸等案例,科普牙齿健康知识。

在多个视频评论区,网友纷纷询问就医地址,但牙医李教授讳莫如深,通常会表示“私信发”,而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通过私信询问地址时,却显示“该用户因违反社区规定,私信功能已被关闭”。

知情人透露,李玉如身为公立医院医生,却为郑州唯美口腔医院这一私立医院引流,其中存在哪些利益不得而知。

乱象3:套用资质凭空捏造医生身份

在快手平台上,“生殖科路医生”坐拥百万粉丝,认证信息为郑州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然而记者在郑州人民医院官网,并未查找到姓“路”的医生。

随后,记者联系到郑州人民医院,该医院相关负责人经核查后明确回应,“路医生是冒牌的,但是她的资质认证是如何通过的?以前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科普不能“变味”,短视频平台整顿医疗内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在九部门联合印发《工作要点》不久之后,6月16日,抖音电商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商品分享功能的公告》,宣布平台将于2022年6月30日关闭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账号的商品分享功能,并禁止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新开通商品分享功能。

同时声明,已开通商品分享功能的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可在6月30日之前在抖音-商品橱窗申请提取账户的全部保证金及佣金。

这意味着,短视频平台对于医疗内容的新一轮整顿正式拉开序幕。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有效提升了医学科普的触达率。人们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医生穿着白大褂,在视频中生动讲解着科普知识,还能随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与专家实时交流。同时,不少医学大咖“转战”短视频领域,迅速积累起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无疑对健康科普起到极大带动效果。

早在2019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其中,在对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提出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政府应采取的举措中提出:让公众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之中。

由此可见,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直播等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只是如果一旦与利益挂钩,就会“变味”甚至误导公众并有可能造成医患矛盾。

今后,医生直播带货将受到行政处罚

那么,《工作要点》印发后,这是否意味着医疗人员直播会受到硬性处罚?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认为,该文件出台以后意味着医疗人员不得再以医疗机构的名义进行直播带货,目的是为了对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综合治理,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同时,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从业的规定,通过直播平台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母乳代用品,或者为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或相关产品的人员提供条件和场所,以及未经备案的人员对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或者药事人员开展学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都要面临行政处罚。

不过,付建指出,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的医生如果直播销售产品,其行为受广告法的约束。而《工作要点》不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因此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提醒:学会辨别广告类型,不要轻易上当

对于公众而言,如何在短视频平台上提高警惕,避免被不良医生蛊惑?

付建建议,首先,消费者可以辨别广告的类型,“根据广告费规定,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

按照最新文件要求,如果医生以自身职务或者身份为卖点,可以进行举报。如果产品造成消费者损失,可以主张赔偿责任。

根据广告法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总之,消费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仔细审查对方的相关资质,如果医疗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可以向工商局举报投诉;对于造成的损失,可以保留证据以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任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