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上千份样本,破解身份密码!河南这群人让新冠病毒无处遁形
2022-04-29 19:04:50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郑超

河南发现本土疫情病例后,如何迅速确定传播链条?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一群人召之即来,通宵达旦地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抽丝剥茧找出“真凶”,及时果断追病源,精准防控管密接。

他们是来自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组的成员,目前已检测过上千份样本,通过样本破解新冠病毒的遗传密码,以最快的速度为疫情溯源、流调追踪和形势研判提供有力支撑。

【365天在线,以最快的速度锁定传染源】

疫情期间,在新闻发布会上,大家总会听到“疫情传播链条”的相关说法。但是,新冠病毒到底是由谁传给谁?先后顺序是什么?这就需要基因测序人员来确定。

在省疾控中心的样本制备室,一批新的样本刚刚抵达。张白帆和卫海燕打开生物安全柜,开始操作。他们默契配合,逐步将样本处理好,而这只是第一步。

新冠病毒基因测序,需要经过样本前处理、文库构建、测序反应、数据分析等十几个步骤,耗时30多个小时才能得到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心思缜密和技术娴熟,更需要身体熬得了夜,心理扛得住压力。

每一起疫情初发生时,基因测序溯源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协同抗疫的各组都期望着测序组拿出线索,决策者更需要数据支撑......每次疫情发生时,测序组人员都义不容辞,唯有争分夺秒、通宵达旦,破解新冠病毒的遗传密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为疫情溯源、流调追踪和形势研判提供有力支撑。

在没有本地疫情发生时,这个团队同样也是一年365天在线,默默无闻地梳理我省境外输入的每一例新冠感染者的样本,把能测序的样本全部测序,踏踏实实的建立我省新冠病毒基因组库。因此,郑州“7·30”疫情发生后,这个团队在平时积累的技术储备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把引起本地疫情的传染源锁定在了输入病例上。

截至目前,该团队检测了上千份样本,并成功地鉴定到河南首例Alpha、Beta、Delta、Omicron等新冠变异毒株,为我省的抗疫工作、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团队带头人身先士卒,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时,第一台二代测序仪还没有入驻,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争分夺秒、“真枪实弹”的抗疫实战中,每个人都在快速成长。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组,也从最初的2、3人逐渐成长为一支11人的团队,年龄跨度从27岁到47岁。

只要有本地疫情发生,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召之即来,通宵达旦,兢兢业业地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抽丝剥茧找出真凶。

测序组人员宋云回忆,去年“7·30”本地疫情发生后,当天晚上接到测序任务,在经历了暴雨、停电、测序仪出现问题等严峻情况下,组员们克服各种困难,连夜工作,反复分析比对,锁定源头,为溯源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自“7·30”之后,我省发生了多起本地疫情。加班熬夜成了队长马红霞的家常便饭,曾经连续1个月没休息,日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

作为这个团队的“大姐”,她认真负责、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

“武器的更新”、试剂的优化、成本的控制、软件的升级,要协调样本,要对接各组,还要上下协调,每一起疫情她都夜不能眠,每一个测序样本她都要一一挑选,每一个操作环节她都要一一梳理,每一条序列的分析她都要一一把关,甚至每一个测序样本对应的名字,都在她心中留下了痕迹。

她心疼每一个小伙伴,也烦恼自己的熬夜眼,却又鞭策着每个小伙伴快速成长,要求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接到任务需在1小时之内赶来,经常通宵达旦】

基因测序组分为三组,实行轮班制,一旦有突发测序的任务,值班成员必须在1小时之内赶来。这意味着,他们基本与旅游等外出游玩“绝缘”。

李懿、李东晓、朱琳组成的小组,是团队中平均年龄最小的组,也是最“幸运”的组——每次当值都能拿到最大量的样本。

李懿作为88年的骨干,从2020年1月19日参与检测河南首例新冠病例到现在,早已成长为一个多面手。作为测序组的小组长,李懿是团队的主心骨,同时他也要负责整个六楼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无论何时,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2022年1月7日是难忘的一天,测序组接到最多样本的一次,要完成将近60个样本的测序工作,当仁不让,李懿果断启动高通量的新设备。上午11点半收到第一批样本,4点第二批样本送到,大家分组安排工作,提前配置试剂的、核对样本信息的、补充实验耗材的,安排妥当每个步骤。最后上机测序,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5点钟,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场景并不陌生,本地新冠疫情发生后基因测序组经常上演这样的情形。

宋云是测序小组中年龄最小的女生。“7·30”疫情当天晚上,接到六院检出本地新冠感染者的通知,她连夜投身到第一例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中,并对测序下机结果反复分析比对,认真核实每一个突变位点,为本地疫情的溯源工作立下汗马功劳。“11·02”疫情中,她以单位为家,随时待命,不论下机数据出来的多么晚,她总会第一时间进行数据结果分析,并及时的将结果反馈。每次深夜的办公室里,都有她在电脑前瘦小的身影。

【无论新兵还是老将,新冠基因测序从未耽误】

自2019年底参加工作,测序人员卢世栋就遇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外表柔和的他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作为疾控新人的他丝毫没有畏惧,积极投身P3实验室开展病毒分离培养,与病毒零距离接触。

而今,作为新冠测序的主力军,当接到“7·30”疫情的首例病例样本,他立刻连夜投身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测序上机。在“11·02”荥阳疫情和“12·22”沈丘疫情中,他在半夜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疫情现场开展疫情处置和指导工作,回来后又继续加入测序队伍,夜以继日开展新冠全基因测序。

坚强的背后也有着心酸与无奈。原本计划的订婚,因为疫情而一推再推,但他的未婚妻也理解并支持他;外公病重,去世之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一生的遗憾。现实的残酷没有影响到他抗疫的动力与热情,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坚定地在抗疫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卫海燕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前辈,不仅业务经验丰富,还多次主动请缨参加一线防控工作。无论是疫情督导现场,还是病毒检验实验室,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经常测序到后半夜,老公会专门来接我。”作为一名70后,频繁的熬夜加班使她体力难以为继,但她总能在休息后热情饱满的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她还多次在精神上鼓励年轻同事,强调参加新冠防控工作就是在做“为国为民”的事,并身体力行、迎难而上的践行着她的“家国情怀”。

【致敬测序人:每个人都见过凌晨郑州的模样】

日复一日,他们打碎了夕阳,目睹了晨光,把责任扛在肩上,将青春挥洒在测序战场。

除了上述人员,还有赵升、胡晓、张白帆……在这三个小组外,测序组还有一位准妈妈----毋碧聪。2020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对所有境外输入病例一周内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在下机后24h内分析上报结果。

毋碧聪被委以重任,负责我省境外输入病例的信息梳理、测序分析以及报送工作,周周不落,全年在线。年龄虽小,工龄也不长,她却是这个团队的老测序人。

一切从零开始,她说第一次做测序时,把整个实验步骤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不下10遍。在技术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一次测序实验,从早上8点多一直做到了第二天凌晨上机。

从数据分析无从下手的小白,到200余例境外输入病例序列的深度分析,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实验到分析,虽然怀孕后无法熬夜实验,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细化成标准作业程序,认认真真指导每一位后入组的小伙伴。

她说,很遗憾由于怀孕无法参与我省本土疫情的测序试验,但在任何一组熬夜加班需要挑起分析重担时,她都会毫无怨言的承担起下机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

疫情以来,每个测序组的成员都见过了凌晨郑州的模样,每个人都尽职守则,为赢得最终的抗疫胜利默默奉献着,成为了彼此最亲密的战友。

五一劳动节将至,让我们一起感谢并致敬这些幕后的测序人!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任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