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兴宁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用心写好改革“后半篇”答卷
2022-04-24 10:49:49 来源: 广西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成立82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理集体资产总额15.5052亿元,清查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75.42万亩……一组数据,概括了南宁市兴宁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成效。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第四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兴宁区当前围绕“盘活闲置资源资产”破题,从回头看、强管理、谋发展三方面发力,用心写好改革“后半篇”答卷,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1回头看“账本”要经得起拷问

清产核资,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018年以来,兴宁区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逐步摸清了“家底”,使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截至去年底,兴宁区40个行政村(农村社区)、787个村民小组清理集体资产总额15.5052亿元,清查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75.42万亩,确认村级股员13.8072万人和组级股员14.4739万人,基本实现“底清账明”。

“账本”虽然已经写好,但质量如何,还需加以检查。资产登记是否全面、成员身份是否合规、矛盾调处是否到位……这些琐碎细节的背后,未来直接影响着集体资产权属、成员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为此,今年兴宁区重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工作,对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建立等工作进行查漏补缺,以及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清重”和矛盾纠纷调处,进一步巩固提升改革的质量。

“通过对之前改革工作的全面梳理,我们核实发现了19名‘重复人员’,下一步会及时调整和公示成员、股权等变动情况,更新成员相关信息。”兴宁区官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唐鼎恒说,“账本”要经得起拷问,才能保障后续改革工作顺畅推进。

2强管理最大限度资源变现

作为南宁市最早一批改革试点,五塘镇坛棍村于2019年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坛棍村党支部书记滕维球也多了一个联合社理事长的身份,面对如何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他直发愁,“种地养殖,我样样门清,但管理运营,我是门外汉。”

和滕维球有同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为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兴宁区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通过委托南宁市农村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工作。

“以前,找租户是靠村民口口相传,现在中心把项目挂网上,谁都可以看到。”唐鼎恒说,该村一栋2500多方米的综合楼,通过台招商,租金从以前的20万元/年涨至63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村民个个乐开了花。”

“中心把项目流转后,农户和合作社收取租金,不参与直接经营。”兴宁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昌辉表示,采取“农户+联合社+招商公司”模式,不仅减少了交易风险,而且大大拓宽招商范围,实现资源价值最大限度变现。

自南宁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营以来,兴宁区新增7宗农村产权项目进场完成流转交易,农用地交易面积达708.32亩、房屋出租面积达3487方米,成交金额超7545.33万元。其中,有1宗500亩农用地,出租竞价达4800万元。

3促发展整合碎片化土地

日前,在南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五塘镇英广村1000亩耕地出租项目引得不少投资者关注。该项目整合了6块闲置土地,即可打包整租也可拆分出租。

改革后,不少村都腾出了小块闲置土地。为盘活这些“沉睡”资源,兴宁区探索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坚持小块并大块,把碎片化土地整合起来。

截至去年底,该城区家庭承包耕地累计流转面积达6万多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1.63%,其中水田流转面积4万多亩,旱地流转面积1.7万多亩。

对于流转土地的使用,兴宁区着眼于以项目带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村施策,探索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投向、群众意愿的项目,多种形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曾经的“穷乡僻壤”坛棍村,在联合社带动下大力发展肉鸭养殖产业和光伏产业,不仅拔掉了穷根,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去年,全村出栏肉鸭达15万羽,产值约370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滕维球对养殖基地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9年以来,兴宁区指导37个村(农村社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00万元以上,不断提升集体经济生产经营项目的减贫带富作用。截至去年底,兴宁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800多万元,所有村(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5万元,其中6个村(农村社区)收入超50万元。(本报记者吕海锋通讯员陈莹侯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