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上百份简历回应寥寥,海归自嘲成“海废”,我究竟算哪一年的应届毕业生?
2022-04-20 13:12:57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杜倩雯 游晓鹏

打开电脑、翻阅邮箱、回复消息、投递简历。张一曼每天早上都会重复着这四个动作,这是她开始找工作的第6个月,投递了上百份简历,但依旧没有任何进展。张一曼,出生于高知家庭,父亲是科研院所的副教授,母亲是名会计。她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并在去年11月收到了香港浸会大学传媒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自此,她开始了寻找工作的旅程。但令张一曼没想到的是,在读书上顺风顺水的人生,却在就业环节上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停,就是半年。“焦虑”也成了她现有的生活状态。去年,张一曼在好友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豆瓣小组,目前成员人数4万人。在这个小组讨论区,每天都上演着“海废”们内卷式吐槽。“顶着海归名校背景,秋招都没收到一个offer。”“海归名校文科专业,本想回国考公考编,结果名都报不上。”“投了一个本地国企,本以为十拿九稳,结果简历环节就被刷下来了。”......张一曼说,她每天都会抽些时间混迹在这些吐槽贴中,“看到这么多人和自己经历相似,我也能获取一些精神安慰。”据教育部统计,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共有909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而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近年归国留学生人数逐渐上涨。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估算,2021年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首次超过100万,达到104.9万人。在这一千万的就业大军中,占十分之一的归国留学生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加持,在独木桥上困难前行。那么,抛开归国留学生因个人能力影响就业的主观因素,又是哪些原因对他们的就业造成客观影响?
“我究竟算是哪一年的应届毕业生?”
云南昆明的刘元去年9月拿到了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证书。学经济的他计划报考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并选中了与自己专业相符的某地税务局岗位。但报完名后,刘元却收到了“报名不通过”的通知,原因竟是“不符合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在国税局官网的公告栏中,有一项关于招录公务员的详细通知,其中写明:若招录职位中,资格要求为“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落款日期一般应在2022年1月1日至招录机关通知报到之日(预计为2022年7月底)之间。因而2021年9月毕业的刘元并不在国税局关于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划定范围内。但在2021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中,国税局同样界定: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毕业证书落款日期一般应在2021年1月1日至招录机关通知报到之日(预计为2021年7月底)之间。“那我究竟算是哪一年的应届毕业生?”毕业证书落款时间为2021年9月的刘元发出疑问。在应聘昆明市某国企时,刘元问了HR同样的问题。HR告诉他,目前他们企业现有的招聘政策是按照国内高校毕业时间制定的,对于海外高校毕业时间不符合招聘要求的情况只能表示遗憾。在微博上关于留学生考公考编的讨论中,四川、辽宁、云南等多地网民都曾反映自己遇到过留学生无报名应届生岗位资格的问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曾说明:留学回国人员不分应届和往届,一律没有三方协议,是否为应届,由用人单位界定。因没有被界定为应届毕业生,刚从英国留学归国的汤一以“社会招聘”的途径进入深圳某市级报社工作。“社招的待遇比不上校招,我现在每个月的到手工资不到4千元。”汤一常在同学群里自嘲“我给大家丢脸了”。
“专业差个字都不行吗?”
张一曼称自己现在就业的最大门槛就是“专业问题”。“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和招聘企业打电话咨询我的专业报考问题,每次都是一场艰难的battle(对抗)。”“专业不符”让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张一曼研究生专业英文直译是“传播管理”,但在国家设定的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中,只列举出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属于该类别下属二级学科,其中并未包含张一曼所学的专业。“其实我专业学习的内容与国内的传播学专业课程基本相同,只不过专业的英文名称翻译过来有差别,所以我很多考试连名都报不上。”刘元说自己曾和许多企业尝试沟通,但多数结果都是拒绝报名,“他们都说要严格按照要求来,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为此,张一曼联系了母校传理学院的教务处,教务处的老师为她提供了一张盖有院系公章的中文版的专业证明,以证明张一曼所学专业与内地所设的传播学专业属于相似专业。“我在报考2021年广州市事业单位联考时用这张证明成功报上了名,但在报考洛阳市某市直单位人才引进招聘时却失败了。”张一曼说,洛阳该单位的工作人员曾告诉她“学校提供的证明没有用,专业差一个字都不行”。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留学生的专业名称和翻译方式不同,与国内相关专业名称很难一一对应。但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招录时往往对专业名称审核要求严格,甚至要求“一字不差”,这就导致留学生常因专业名称审核不通过而错失就业机会。某中部省份非省会城市一政府官员透露,自2019年至今,在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因海外专业名称与岗位所要求专业“差一个字”而无法通过面试的情况已累计26件,“我们向上级反映过这个情况,但现有政策如此,我们也没有办法。”
毕业时间与网课形式为海归就业“增负”
2019年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陈文,原以为在当年9月就能开启英国留学生活,但学校突然告知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学校推迟至次年1月开学。于是大学毕业的陈文只能在家“蜗居”半年后动身前往英国学习,直至今年4月毕业回国。“回国前我对找工作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陈文说,延迟毕业使她错过了对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秋招和春招,目前只能通过网申的渠道去投递简历,“基本没有回信,”陈文说。陈文在今年初还曾花钱加过一个称有“内推”渠道的微信群,把自己的简历发给专门的对接人,对接人表示会把简历通过内推渠道直接投递给知名企业的HR,以获得面试机会。陈文说,“我确实收到过一些企业的面试邀请,但这些企业的招聘人员在得知我目前还在国外时,都表示因为我无法参加接下来的面试流程,只能对我发出拒绝信。”疫情对留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样发生在刘元身上。刘元在2019年年初从澳大利亚回国过春节,离开学校之前,他还曾把自己最爱的冲浪板寄存在朋友宿舍,并约定等回来后一起去海边冲浪。但没想到因为疫情,他不得不一直在家“网上冲浪”(上网课),直到去年9月拿到了学校寄来的毕业证。“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让你填上在海外学习多长时间,像我这种只待了半年的,多少会被企业‘瞧不起’。”刘元说,网课形式也影响到他在北京定居的人生规划。根据北京市公布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明确要求海外留学的硕士研究生需在海外待够360天才可直接落户。而因疫情不得不在国内上网课的留学生,只能因不符合政策要求而无法直接落户北京。
抓住留学生“回流热潮”的人才机遇
目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归国留学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上涨的趋势,有评论认为,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次新的人才机遇。那么,如何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促进高质量归国留学生本土就业、以人才引力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正是目前社会需要重视、政府需要精准发力的关键问题。“现在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基本都是按照固有体系去界定的。大部分用人单位对留学生应届生认证、专业界定等都拥有绝对解释权,目前也缺乏明确的政策去解决这些问题。”长沙一长期从事留学服务的指导老师对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表示,疫情以来这两年,他经手申请出国读书的学生人数比往年减少了5%左右,但归国留学生的人数逐年上涨。“这对我们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好机遇。所以建议政府部门应该设立明确的政策,来为留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便利。比如,最好有官方文件去认证留学生应届生的身份,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参加校园招聘。”该老师说。上述接受大河报·豫视频采访的市级人社局官员也建议,应届生认定、专业名称有差异等问题不应该成为留学生在国内就业的阻碍。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官方转换认证平台,把海外专业与国内相关专业对应起来,并出具一个官方证明,方便留学生报考企事业单位。(本文提到的学生皆为化名)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