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扎实推进农村“治垃圾”工作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环境
2022-04-20 09:43:49 来源: 贵阳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4月14日一早,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对门岩组村民李萍刚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着在自家院里打扫卫生。伴着满院扑鼻的花香,李萍把满满一堆果皮纸屑进行分类,分别装进了家里的蓝色垃圾桶和灰色垃圾桶。

“现在村里真的大变样了,过去虽然村里也有垃圾收集点,但很多村民为了省事都惯把各种垃圾往屋后一倒了事,弄得四周又脏又臭。自农村‘治垃圾’工作开展后,大家都有了垃圾‘干湿分类’的意识,村里的环境卫生好了不少,家里也是既干净又漂亮。”李萍说。村里越来越好的环境,让李萍家的农家乐游客也越来越多。

每天,红旗村保洁员曹文荣除了打扫村里主要道路的卫生,还要走村串户将自己责任区内农户家的垃圾收集到村里的分类收集点。每隔两天,转运员谢兴洪在村里的垃圾箱装满后,都要用垃圾清运车辆将垃圾运到镇垃圾转运站,再由镇垃圾转运站运走处理。

自农村“治垃圾”工作开展以来,红旗村村民已逐渐养成了把垃圾放到分类垃圾桶里的惯。

“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有些村民嫌麻烦,我们反复耐心地入户开展宣传,慢慢地大家接受了,开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了。”红旗村村委会副主任钟杰说。为了让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惯,红旗村的干部和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帮助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惯。

“以前村民倒垃圾,混装在一个袋子里扔下就走。现在大家倒垃圾都是分类处理,而且分类桶就在家门口,不用大老远走到固定的垃圾投放点,非常方便。”曹文荣说。

目前,红旗村每个村民组都配备了垃圾分类箱,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了用于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的垃圾桶,并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收运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垃圾分类,带给红旗村村民的,不仅仅是生活惯的改变。

如今,走进美丽的红旗村,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村道干净整洁,路旁苗木葱茏;白色民居错落有致,整洁的巷道直通农家;宽敞洁净的庭院,郁郁葱葱的花木,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村民更加爱护环境了,每个村民组都会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更有底气和信心。”钟杰说。

自农村“治垃圾”工作开展以来,乌当区坚持“源头减量、就地处置”的原则,突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终端处理四个重点环节,加快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完善分类设施,引导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根据《乌当区农村“治垃圾”工作实施方案》,乌当区明确2022年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机制,力争农村外运垃圾减量50%,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全覆盖;配置乡镇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站7个,规范村级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58个。到2023年,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实现农村外运垃圾减量80%,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质量。

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关键是收运体系建设。为此,乌当区发动群众分类投放,从源头把垃圾分到位,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外运处置量;完善乡镇收运体系建设,不漏一处摆放分类收集设施,方便群众投放;着力建立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收运机制,建立有害垃圾收运体系,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机制,引导和鼓励专业团队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面提升农村生活环境。

同时,乌当区广泛宣传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方法,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培养分类惯,并将垃圾分类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建立村民环境卫生“红黑榜”,建立村内公示农户卫生“红黑榜”,增强村民履行环境治理和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

“截至目前,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全区已完成7个镇级和58个村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站/点选址工作,偏坡乡、新堡乡、新场镇已设立煤渣灰土堆放点,全区420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随着农村‘治垃圾’工作的落地落实,人居环境将更整洁,群众生活更幸福。”乌当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张未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