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区:创新策源助推高质量发展 梯队培养让“专精特新”破茧成蝶
2022-04-19 10:32:08 来源: 浙江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任务之一,要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杭州市余杭区率先出击。

不久前,余杭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外发布新一轮产业政策——创新余杭“黄金68条”,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努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其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摆在了首位。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实际和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余杭正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省市重大战略布局。2022年,余杭将围绕“四高地一基地”的建设目标,以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导向,坚持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协同”,重点加大对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构建未来产业高地。

“3+N”模式

让工业空间“腾笼换鸟”

未来产业高地如何建?正所谓“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首先绕不开的,一定是空间。

作为浙江经济强区,余杭对标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目标任务,积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并以“梧桐”命名,全面启动“3655梧桐计划”,实施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效提升,以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亩均产出效益,实现工业用地有机更新。

这棵“梧桐树”如何栽?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有机更新科工作人员形象地说:“政府来搭支架引导主干向好生长,同时又留有空间,让园区、企业自由生长。”实际上,余杭“梧桐计划”是通过“3+N”模式,在加强政府对工业用地统筹管理的同时,发挥企业自主能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优质运营商参与。根据工业用地不同规模效益,该模式以3条开发路径和“N”种细分方式,充分发挥各台、镇街主导作用,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动、规范管理”的方针,迭代推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

“3+N”的模式,让先行试点的园区抓住了转型升级的先机。中泰工业园区(南湖科创半岛)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和统征统迁,按照“分二期实施”的思路,进行了土地征收、产业提升、建筑提升改造等。现在,乘坐地铁16号线到南湖站下,出来便可看见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研重器正在加紧建设。与此同时,被征迁腾空改造的中泰工业园区也正蓄力升级为湖城共融的高新科创园。

不同于中泰工业园区,通运路以南区块(良渚数智小镇)采用的是政府主导与优势企业自主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尝试了“征迁+重新出让+政企合作开发+合作经营”的新模式;仓前高桥工业园采用形态优化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在北片区打造高能级创新孵化集聚区,计划用于新招引项目和重点产业研发、孵化、加速及产业化落地,而南片区则定位为高品质综合配套服务区,用于增加餐饮、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

2022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余杭也正在加快推进传统工业园区“腾笼换鸟”,为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提质扩面夯实基础,将有机更新的工业用地视为成果转化首选地。为此,2022年,余杭将力争完成全区32个工业区块(园、聚集区)有机更新规划全覆盖,完成有机更新工业区块10个以上,腾出工业用地3000亩,新建产业空间150万方米。

梯队培养

让“专精特新”破茧成蝶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而言,打造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

坚持创新驱动,是余杭年来快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而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养,余杭也早已看准机遇,提前布局。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2021年度首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余杭区内的杭州德创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持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赛微电机有限公司等44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列杭州市第2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数量位列杭州市第一。

事实上,余杭一直在完善建设“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队培育体系。“雏鹰计划”“雄鹰计划”“鲲鹏计划”等专项计划的陆续推出,就是为形成龙头引领、中坚强大、活力充沛的“雁阵式”企业梯队添砖加瓦。

“店小二”式的服务不止于此,余杭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发展与产业合作科相关负责人说:“余杭一直坚持着‘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理念,把人才视为关键,会倾力协同配置土地、资本等多要素,让这些充满创新活力的‘小而美’‘专精特新’企业能在余杭发展起来,形成梯队式的培养队伍。”

资本是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纽带。针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轻资产、重研发且融资需求旺盛的特点,余杭率先探索省内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主动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针对高成长企业上市融资需求,余杭首创企业上市四阶段分段奖励机制,实行“季度兑现”模式,科学培育上市企业。

同时,余杭还联动起社会中的行业力量,成立杭州市首个小微企业园联合会,创新发布“蔷薇行动”计划。“余杭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仅仅依靠政府来做好服务,力量有限。所以,我们通过成立联合会,来整合社会资源,一同发力。”该负责人说,余杭小微企业园联合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做好政府和企业间的双向沟通,促进小微企业园规范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

数字赋能

让未来产业量质并举

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是余杭锚定的首位战略。在奔向未来产业高地,“扩中”“提低”改革的路上,余杭要做的不仅仅是让“专精特新”企业“破茧成蝶”,更是要锤炼出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余杭给出了答案: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协同”,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

今年1月,第一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公布,余杭区人工智能产业群位列其中。这意味着,余杭人工智能产业群被认可是依托新科技、聚焦新领域、创造新供给,引领未来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势可燎原的星星火种。

走进人工智能小镇,一座座崭新的写字楼内,入驻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昊科技、单项冠军企业新坐标、省“隐形冠军”企业图讯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漫步其间,可能随时都能见证人工智能领域突破成果的诞生。“这里集聚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业人群,从头部企业到整个生态相关的企业都有。集聚的优秀人才对于我们企业的发展助力更直接,我们可以招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浙江华坤道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坤说。

在产业集群的建设方面,余杭除了将产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空间上的聚集外,还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入到民生密切相关的场景应用打造中来,包括医疗、交通、教育等。据了解,2021年,余杭已建立起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并已积极开展产业图谱、知识产权、智能设计等一级功能模块建设。

“我们想通过‘一圈两链’工作体系,来提升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新兴发展。其中,一圈主要就是指产业生态圈,以我们全方位的服务、全流程的对企政策,来提升人才、企业在余杭创新创业的获得感。”余杭经济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人说。

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产业高歌猛进的优势,余杭以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精准服务的水。目前,“E企成长”多跨场景已完成企业侧移动端1.0版本上线试运行和PC端产业经济全景驾驶舱;浙江“企业码”五常专区已正式上线投用,作为全省唯一企业码镇街级试点单位,精准服务五常街道辖内1.7万余家企业。(应 陶 徐川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