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发布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2-04-19 09:29:35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出炉,提出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0亿元,粮食产能稳定在60.44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万元,率先基本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一份务实、直面发展短板,并提出针对措施的指导纲领。”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汤久红表示,《规划》的出台,不仅为惠州农业农村现状做出了科学准确的定位,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展望未来五年,惠州将着力于推动高质高效的精细农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美乡村、培育生活富裕富足的精勤农民,进而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惠州乡村大地徐徐展开。

精细农业

加强农科创新以特色博得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惠州的蔬菜、水果和粮食等产量分别约占粤港澳大湾区总量的1/4、1/5和1/5,位居大湾区前列。不过,从总量上来看,惠州目前仅是全省农业中等地级市,还不能称之为农业“大市”或“强市”。

“《规划》对惠州农业做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准确定位。”汤久红说,惠州农产品种类较全但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突出,加工冷链物流不足,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丝苗米、甜玉米、马铃薯、荔枝等产业其他地方也在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产业易被替代,而茶叶、花卉、南药等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重点发展。

未来五年,惠州将如何弥补农业产业发展短板?《规划》提出,惠州将通过构建特色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措施,推进科技助农强。

针对特色产业,将支持柏塘山茶、惠东岩茶和山茶、龙门毛茶等三大特色茶叶种植区,突出“小而精”茶叶产业发展;推进以博罗县、龙门县、惠东县的南药产业发展,擦亮“葛洪”“鲍菇”等康养文化名片,推动惠州生命健康产业向第一梯队迈进;打造以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为核心的特色花卉新亮点,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实现从“美丽”到“美味”的转型升级。

“要把一产做实、二产做强、三产做活,培育出惠州特色农业竞争新优势。”汤久红表示,惠州将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紧跟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有效拓展农业二三产业,延伸完善全产业链条,以品质特和资源特色获得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

精美农村

让乡村有城市般的现代品质生活

两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惠州农村经济的一种新业态。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周末或假日来到乡村,也为村民经济带来了新增量。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惠州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程所展现出的积极成效。

2018年以来,惠州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聚焦村庄清洁行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重点工程,全市8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汤久红表示,惠州将继续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形成生活垃圾、绿化美化等方面常态化管护,健全基础设施建后的管理、经营保障等长效机制,“让村民在山清水秀、恬静优美的乡村中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

《规划》提出,为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十四五”期间,惠州将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倡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丰富村容村貌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岭南美丽乡村。

当前,惠州正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把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串联形成精品线路,带动基础薄弱的乡村共同发展。如今,示范带建设也入列成为“十四五”时期重点行动。《规划》提出,全市各县(区)要着力打造1条以上连线连片、不少于15千米的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带动实现全域乡村风貌提升。

“无论乡村产业、村容村貌如何变化,农民增收是王道。”汤久红指出,要通过精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吸引周边客源到乡村住下来、游起来,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满足游客望山看水忆乡愁的需求,真正将“美丽产业”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释放乡村“美丽经济”潜能。

精勤农民

培育高素质农民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5月,惠州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经理人)第一期举办,对58名有意向发展农业的农民学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内容涵盖农业经理人基础、法律知识责任、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采取理论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这是惠州首次迎来农业经理人培训,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培训带动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行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农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民。当前,惠州正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目前,惠州农民还比较缺乏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辟市场的能力,在疫情和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汤久红指出,未来五年,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精勤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农民现代化取得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惠州将开展精勤农民培育计划,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重点对产业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和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等进行培养,培训认定一批高素质精勤农民、乡村工匠、乡土专家等。

此外,惠州还将加强对乡村土专家、农技推广员、农业工程师、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农村教师、乡村医生、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再培训,并建立健全人才职称评定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在拓宽农民收入方面,《规划》针对地提出,创新农民财产增收,经济发达地区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化、市场化和实体化,健全收益分配管理机制;鼓励以土地股份合作、混合经营等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收益。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出炉,提出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0亿元,粮食产能稳定在60.44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万元,率先基本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一份务实、直面发展短板,并提出针对措施的指导纲领。”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汤久红表示,《规划》的出台,不仅为惠州农业农村现状做出了科学准确的定位,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展望未来五年,惠州将着力于推动高质高效的精细农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美乡村、培育生活富裕富足的精勤农民,进而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惠州乡村大地徐徐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余剑辉

精细农业

加强农科创新以特色博得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惠州的蔬菜、水果和粮食等产量分别约占粤港澳大湾区总量的1/4、1/5和1/5,位居大湾区前列。不过,从总量上来看,惠州目前仅是全省农业中等地级市,还不能称之为农业“大市”或“强市”。

“《规划》对惠州农业做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准确定位。”汤久红说,惠州农产品种类较全但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突出,加工冷链物流不足,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丝苗米、甜玉米、马铃薯、荔枝等产业其他地方也在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产业易被替代,而茶叶、花卉、南药等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重点发展。

未来五年,惠州将如何弥补农业产业发展短板?《规划》提出,惠州将通过构建特色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措施,推进科技助农强。

针对特色产业,将支持柏塘山茶、惠东岩茶和山茶、龙门毛茶等三大特色茶叶种植区,突出“小而精”茶叶产业发展;推进以博罗县、龙门县、惠东县的南药产业发展,擦亮“葛洪”“鲍菇”等康养文化名片,推动惠州生命健康产业向第一梯队迈进;打造以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为核心的特色花卉新亮点,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实现从“美丽”到“美味”的转型升级。

“要把一产做实、二产做强、三产做活,培育出惠州特色农业竞争新优势。”汤久红表示,惠州将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紧跟消费市场结构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有效拓展农业二三产业,延伸完善全产业链条,以品质特和资源特色获得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

精美农村

让乡村有城市般的现代品质生活

两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惠州农村经济的一种新业态。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周末或假日来到乡村,也为村民经济带来了新增量。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惠州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程所展现出的积极成效。

2018年以来,惠州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聚焦村庄清洁行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重点工程,全市8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汤久红表示,惠州将继续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形成生活垃圾、绿化美化等方面常态化管护,健全基础设施建后的管理、经营保障等长效机制,“让村民在山清水秀、恬静优美的乡村中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

《规划》提出,为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十四五”期间,惠州将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倡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丰富村容村貌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岭南美丽乡村。

当前,惠州正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把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串联形成精品线路,带动基础薄弱的乡村共同发展。如今,示范带建设也入列成为“十四五”时期重点行动。《规划》提出,全市各县(区)要着力打造1条以上连线连片、不少于15千米的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带动实现全域乡村风貌提升。

“无论乡村产业、村容村貌如何变化,农民增收是王道。”汤久红指出,要通过精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吸引周边客源到乡村住下来、游起来,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满足游客望山看水忆乡愁的需求,真正将“美丽产业”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释放乡村“美丽经济”潜能。

精勤农民

培育高素质农民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5月,惠州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经理人)第一期举办,对58名有意向发展农业的农民学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内容涵盖农业经理人基础、法律知识责任、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采取理论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这是惠州首次迎来农业经理人培训,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培训带动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行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农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民。当前,惠州正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目前,惠州农民还比较缺乏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辟市场的能力,在疫情和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汤久红指出,未来五年,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精勤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农民现代化取得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惠州将开展精勤农民培育计划,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重点对产业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和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等进行培养,培训认定一批高素质精勤农民、乡村工匠、乡土专家等。

此外,惠州还将加强对乡村土专家、农技推广员、农业工程师、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农村教师、乡村医生、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再培训,并建立健全人才职称评定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在拓宽农民收入方面,《规划》针对地提出,创新农民财产增收,经济发达地区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化、市场化和实体化,健全收益分配管理机制;鼓励以土地股份合作、混合经营等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收益。(●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余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