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洋生态持续改善 粤东海域现存13头中华白海豚
2022-04-14 08:38:51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能不能帮忙联系到拍摄视频的作者?”微信群里,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博士郑锐强咨询南方日报记者,请求协助寻找一条视频的出处。

视频里记录了这样的场景:3月5日下午,在汕头南澳大船澳附海域上出现了一群海豚,其中一只成年海豚不断地将一只“幼豚”托出水面,似乎是在尝试施救。

“有原素材最好,我主要是为了确认个体信息。”对于南澎列岛周边海域的海豚情况,郑锐强再熟悉不过了,但凡遇到有人拍到该海域鲸豚,他都要争取联系到对方,进一步确认和记录。

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在广东海域,有一群来自不同机构的专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民间人士,他们以一种多元参与的方式,持续关注着粤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南澎列岛保护区")周边海域的小型鲸豚。郑锐强就是其中一员。

“跨界搭档”助力保护鲸豚

“通过多元参与和协作,我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保护鲸豚”

郑锐强曾就职于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保护鲸豚的相关研究。过去一年,他离开科研机构之后,加入了民间公益组织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继续从事保护鲸豚的相关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不止鲸豚,我们更多的是专注在海洋生物多样以及可持续的相关工作,也包括结合乡村儿童教育进行儿童科普创作。”郑锐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他跟其他教育机构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关于中华白海豚的儿童科普书籍的创作,设计了一系列的乡村儿童教育课程和数字应用;另一方面,他们也尝试把物种数据与互联网公益相结合,将枯燥的科学数据以更友好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保护鲸豚的工作中。

郑锐强的“搭档”很多,有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有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南澎列岛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公益机构的志愿者以及渔民社区的热心人士。

“通过多元参与和协作,我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保护鲸豚。”郑锐强解释道,比如出海调查,更多的是以保护区以及研究人员为主;海洋生物多样教育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与公益机构以及社区进行互动合作;还有一些民间热心人士,如摄影师、潜水员、渔民等,则提供其他类型的帮助。

郑锐强说,协作可以让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在明确保护鲸豚的共同目标下,理解彼此的需求。过去他在做研究的时候更关心数据的收集,忽略了保护区同事在管理措施以及社区教育上的需求;而渔业社区本身的需求,比如渔民的生计与鲸豚保护之间冲突,也需要公益机构去进行沟通。

南澎列岛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研究科副科长杨泽鹏表示,年来南澎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形成推动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合力。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人员、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开展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

粤东海域现存13头中华白海豚

“很多海洋物种在真正去了解前,已经面临生存的挑战”

在4月11日结束出海调研后,郑锐强向记者发来了他的观察记录:在南澳岛南面岸海域,又遇见了粤东海域13头中华白海豚中的9头,但是没有任何新生幼豚。它们沿着南澳岛海岸线,一路搜索食物、边吃边游,穿过南澳大桥,在大桥东侧徘徊。

南澎列岛保护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食物的提供、气候的调节,到海洋交通、渔业文化等支持和文化服务。同时,保护区的辐射效应也会让周边海域获益,从而保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

此前,基于历史生态普查和跟踪监测,郑锐强及相关专家团队确定了粤东海域存在13头中华白海豚。

“在我所了解的岸海域里,南澎列岛周边海域的物种多样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最为丰富。”郑锐强表示,南澎列岛周边海域是目前国内小型鲸豚中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在过去2—3年,他们在南澎列岛周边海域发现了包括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东亚江豚、普通瓶鼻海豚以及长吻真海豚5种海豚,其中普通瓶鼻海豚的群体大小从几头到几百头之间,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最少。

有时候,在海上调查的时候也会遇到棱皮龟以及锤头鲨、白额鹱等较为少见的物种,还包括大凤头燕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黑枕燕鸥等南澎列岛周边的常见海鸟。据当地渔民以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物种长期生活在南澎列岛海域。

但此次调研情况并不乐观。郑锐强直言,目前几乎所有的鲸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包括栖息地衰减、人为活动干扰、种群隔离等威胁因子,岸的小型鲸豚类正面临较大的灭绝风险。而开放的海洋生态系统,也让整个保护工作变得复杂和充满挑战。

“这也提醒我们,很多海洋物种在真正去了解前,已经面临生存的挑战,甚至有可能在我们获得足够的科学数据之前,它们已经面临着种群灭绝的情况。”郑锐强时常叮嘱自己,对于保护海洋珍稀物种,需要去做的事情远比现在能做的还要多。他为此也不断奔走呼吁,建议相关部门重点针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打击,尤其是对跨区域作业的非法电拖网、非法底拖网、非法定制张网进行坚决取缔。

郑锐强说,非法渔业活动不仅仅直接影响了海豚的能量摄入,而且对于整个南澳周边的渔业资源的恢复以及伏季休渔,产生负面影响。如何通过多地的联合执法以及日常有效监督,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也是保护白海豚行动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保护海洋生态需要多方合力

“海洋议题的复杂与多变,需要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

某科学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科学界最糟糕的工作,鲸豚解剖员是其中一个。有时候工作累了,郑锐强和同事们总是拿“我们从事着全世界最糟糕的科学工作”的话语自我调侃。除了解剖鲸豚,出海调研也同样考验科研人员的体力和耐力。

“出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要面临风吹日晒,又要防止疲劳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常年出海调研,郑锐强早已练就一副“金刚躯体”,出海对于他而言并不辛苦,反而让他从中体会到很多人生感悟。

“我看到过驮着死去幼豚而不离不弃的白海豚妈妈,让我了解到海豚群体有着与人类一样的母爱;我看过伤痕累累的白海豚,依旧顽强地活下来,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的勇气和生命之间的爱;我见过迫于生计辛苦捕捞的老渔民,依旧对海龟、海豚等物种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信仰和自然崇拜……”

郑锐强直言,调研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很多,但“得到”的也很多。他无数次想过离开白海豚保护工作,但身边那么多不放弃的朋友,还有海边渔民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都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对此,杨泽鹏深有同感。2009年毕业后,杨泽鹏就进入南澎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见证着保护区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一路摸索如何更好开展保护工作。年来,南澎保护区管理局十分重视保护区日常巡护工作,严厉打击滥捕野生动物的行为,有效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杨泽鹏介绍,管理局运用区域实时监控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区内船只动态,并通过语音呼叫和短信台通知途经保护区的船只离开,在屡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组织工作人员现场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多次开展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等救助跟踪监测活动和生物多样宣传活动,使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日渐改善。

在郑锐强看来,保护生态多样不仅仅只是保护区的工作,需要的是包括研究机构、公益机构、滨海社区甚至于普通公众、社会企业等等的支持和参与。人们不仅需要去面对物种灭绝风险,也需要去解决城市化下的自然教育问题、渔民生计和转产转业的问题,还需要动员更多的企业支持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

目前,郑锐强和团队开展了“爱海豚”公益保护计划,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海豚的照片识别中,用类似于人脸识别一样的方法,更好地管理物种的数据,协助研究机构和政府的保护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研究和管理决策。

“海洋议题的复杂与多变,需要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郑锐强认为,要坚持以科学数据为基础的保护方法,同时倡导多方参与和协作,并通过适应管理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还认为,通过参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去了解身边的物种、栖息地以及生态系统,以身体力行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减少日常行为对于海洋的负面影响,这些跟海洋科学研究一样的重要。比如,教育群众在滨海旅游时保持“零垃圾”,养成减少使用一次用品、采用公共交通等绿色生活方式等。(●南方日报记者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