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河南圈 > 圈层资讯 > 正文
开拓青藏高原科考,动物学家冯祚建先生病逝,享年85岁
2022-03-24 08:54:48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致敬!缅怀

2022年3月21日,我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原教育处退休职工沈慧老师告诉我,冯祚建先生走了。我感到无比惊讶与悲恸!

年前,我还请冯先生,以及老所长王祖望先生、沈老师一起吃的饭;我们还在讨论《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所涉及的所有资料、档案文献的归宿问题,等等。上个月,我还见到冯先生拎着他的小布袋包,自己坐公交,从东南五环那边的家到位于近北五环的动物所标本库看标本,仍然研究着怹手头上的一大批啮齿类标本。实在不敢接受冯先生就这样突然离我们而去。而那次开会及聚餐,竟成为了我与冯先生的永别!

沈慧老师说,今年2月中旬,冯先生曾因脑溢血住院抢救,但后来慢慢有所好转,但一直状况不是很理想。到了3月中旬,又开始出现脑溢血,神志不清等情况,并最终于3月20日下午离开了大家,享年85岁。

著名动物学家冯祚建先生(1937-2022)

冯祚建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青藏高原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科考,当年参加工作的很多科学家都已先后作古,而那一代人被誉为“老青藏”。冯先生便是一位著名的“老青藏”。后来,1986年出版的《西藏哺乳类》,作为“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便是冯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1976年,在西藏无人区采集并整理标本,左一为冯祚建先生。

我相信,冯先生对过去从事的野外研究历史刻骨铭心,对参与的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科考等等,也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怹曾多次叫我帮忙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找齐,我早年去潘家园淘书只要看到“西藏”系列就买下送给怹。后来,使用孔夫子旧书网十分方便,我也时常为冯先生继续找寻。但我至今也不清楚,最终冯先生是否补齐了这套丛书的所有品种。

冯先生每次见到我的“战利品”,怹都非常兴奋,执拗着要给我钱。如果我坚决不收的话,怹就一定要请我吃饭。2006年之前,动物所一直在海淀区中关村路19号办公,后来建了北四环,便更名为北四环西路25号。

冯祚建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西藏哺乳类》(科学出版社,1986)。

我是2002年本科毕业来到中科院动物所工作的,在这之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便总往动物所跑,使我有机会很早接触到一批老先生。因为我自己喜欢兽类,所以我经常刻意地去找兽类学家聊天,请教问题。于是,我频繁地去“骚扰”汪松先生、马勇先生、全国强先生,当然还有冯先生。

汪先生主要做小型兽类,与我们的脊椎动物学祖师爷寿振黄先生发现过新种——海南新毛猬,也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蝙蝠研究的科学家;马先生则是啮齿类专家,当年为了坚持科学真理,涉及邱氏鼠药打官司,让马先生名噪一时,而且马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护送大熊猫出国的人;全先生是灵长类专家,当年牵着一根铁链子在动物所园区里遛猴,那可不是一般的猕猴,而是黔金丝猴!全先生给我讲的怹在野外打猎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不幸的是全先生于2021年11月20日逝世,享年86岁。

而冯先生是这几位老先生中说话带口音的,怹是广东阳江人。怹说话,我经常听不懂,或者我必须得竖起耳朵,仔细听,认真揣摩怹的意思。后来,熟悉了才慢慢习惯怹的发音和语速。

冯先生是在中山大学读的书,毕业后来动物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有蹄类,但是后来因为国内之于哺乳动物分类学搞的人越来越少,尽管冯祚建先生于2002年6月以65岁退休,但是退休之后怹还是坚持做了20年的啮齿类、灵长类等的分类,以及编纂“动物分典”。

我刚到动物所,在汪松先生的国合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工作。但是因为“生物楼”二层的办公室坐不下,于是,汪先生把我一个人放到了“标本馆”五层东边的办公室。这一层就是兽类分馆。我隔壁是徐延恭先生,怹是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的研究生,但在退休前负责兽类标本馆工作;而西边则是冯先生办公室。

拿到书的冯先生就会叫我和徐先生一起去动物所食堂旁边的小餐馆吃小炒。而怹平时吃食堂很有意思,以前我记得怹很能吃肉,后来总说动物所食堂油大,我总看到怹用开水把炒菜都“清洗”一遍,然后吃过滤完的菜。

1990年可可西里考察,冯祚建先生在野外制作标本。

冯先生办公室门口有个“臭水缸”,水不深,但是很浑浊,特别的脏,完全是一潭黑色的死水。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就问冯先生,您这是什么东西?冯先生笑眯眯地从旁边拿来一个破木棍,使劲地在污水里搅和,用怹的阳江普通话说:“我这里可是宝贝!”接着,一只体型不小的王八(中华鳖)被怹搅了起来。我当时心想,您可真是兽类学家啊,对其他类群的动物这么不上心,感觉在虐待那只王八一般。2006年底,动物所从海淀区中关村搬到了朝阳区奥运村园区。那些老先生大都没有了办公室,离家更远了,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来所工作,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还有一件小事,我也很感激冯祚建先生。那就是在我刚来所里工作的时候,冯先生因为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就递给我一个入会申请表。怹说:“当年认识你的时候,你还是个本科生,现在来所里工作了,我们是同事了,就加入动物学会吧!”冯先生从来不因为我是小字辈儿而对我有丝毫的架子,反而和蔼可亲,给我提供各种帮助。

我在动物所工作了3年之后,于2005年正式考入动物所,作为硕博连读生,于2010年博士毕业。而我的关于中国蝙蝠分类研究的博士论文,也是请冯先生审阅的,此外还邀请了马勇先生,以及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王应祥先生审我的论文。这几位先生都对我的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冯祚建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曾担任脊椎动物分类与区系研究室主任,还兼任《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分册主编(2000~2022)、《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和主编(2000~2014)、《兽类学报》编委和副主编(1986~1990,2019~2013,2001~2004)、《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副主编和《脊椎动物》部分的主编等职务。

在冯先生去世后,我注意到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等机构发布的消息,我也摘抄一些,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冯先生的学术贡献——

冯先生在高原动物多样性、动物地理分布格局演变以及动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我记得使用高原鼢鼠的骨骼代替虎骨、豹骨,就是冯先生的一项研究。怹还联合主编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生物与人体高山生理》等一系列著作,填补了青藏高原地区动物学研究的诸多空白。

冯先生之于哺乳动物之研究,同时对国家设置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工程中的野生动物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直至今日我国开展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冯祚建先生也获得过诸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4)、斯巴鲁生态保护特殊贡献奖(2013)、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成就奖(2021)等。

冯祚建先生热衷于动物学科普工作,编著或主编过不少科普读物。

冯祚建先生参与《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工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我国古代动物学史研究的丰富成果。

沉痛缅怀冯先生

冯祚建先生一生严谨治学、提携后辈,据兽类学会报道,冯先生一直精心指导《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的编撰。冯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兽类学界和动物学界的重大损失,怹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冯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国家动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赵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