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今日暴雨、强对流天气“双预警”齐发!
2022-03-16 17:21:08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今晨,中央气象台暴雨、强对流天气预警“双预警”齐发。提示南方地区防范即将来临的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预计,3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湖南西部和中北部、江西中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雨,其中,湖南东北部和西部、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西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湖北东部、安徽西南部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对流的主要影响时段为今天午后至夜间。大家出行需注意关注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做好防范。

其实,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是“早预警,早行动”。预警,当然不是想发就发,它是怎样“诞生”的?一起来看!

一条气象预警的生命“四部曲”

我是气象预警,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其实,就像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我也同样遵循着从萌芽、面世、成长到消亡的生命规律,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孕育、诞生、传播和解除的生命“四部曲”。

1. 孕育:数据收集分析 “集思广益”

为了更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风力、风向)、温度(气温、地温、海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雨量(雪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测。

收集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一边传输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一边“喂”给超级计算机,经过计算,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预报员根据计算结果以及全方位的立体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型天气图表,分析判断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等各种手段获取的资料,诊断天气演变;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

目前,我国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根据气象灾害发展态势、紧急程度、危害程度等,对应蓝、黄、橙和红四色预警级别。

以暴雨为例,发布蓝色预警,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区不同,达到同样等级的暴雨预警造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如12小时内100毫米的降水如果下在多雨的华南沿海地区,与少雨的西北地区相比,造成的影响当然是不一样的。预警信号以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为准。

2. 诞生: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预警信息一经签发,就正式开启了我的“警生”。

每一条预警信息“出炉”,都要走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从这里权威发出。这里也是我的出生地。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一部分,成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87.3%,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使预警信号真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3. 传播:多渠道及时响应发布

为了尽可能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实现快速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需及时发布我的“兄弟姐妹们”,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做好衔接预案,如交通部门怎么管理路面交通,地铁积水如何处理等。向公众广泛传播,如通过电视、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等。

预警预报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4. 解除:回归防灾减灾全链条管理

预警信息发布后,气象预报员要对影响预警的数据持续观测,对预警的级别进行及时的调整,一条初发为蓝色的预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级变化而升级为橙色或者红色预警。当影响预警的过程结束后,还要发布预警解除消息,一经解除,我的使命即完成,生命也随之结束。

来源:中国气象局 编辑:牛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