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 一辈子丨用有温度的讲解让文物活起来
2022-03-16 07:31:12 来源: 大河报网
关注河南热线

河南手机报记者 王文洁

15日上午,河南博物院一楼展厅里,陈莹莹在为观众讲解,她语速和缓,表达轻松自然,不时环顾观众,并抛出问题,与观众互动。这场讲解时长2小时。

从小想做博物院的讲解员

今年是陈莹莹在河南博物院做讲解员的第12个年头,她共讲解过6142场,接待观众达上万人。这背后,是陈莹莹对文物讲解工作的热爱。

陈莹莹是郑州人,在她10岁时,河南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父母经常带她去参观,她最感兴趣的是四楼的恐龙模型展。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莹莹学到了不少有关恐龙的知识。“讲解员懂的真多,好多小朋友都很喜欢她”,从那时候起,莹莹就想当一名讲解员。

大学期间,她选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后,如愿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一名讲解员。“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陈莹莹回忆起当年签完工作的感受,她笑着说,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睛也好像在笑。

用有温度的讲解让文物活起来

讲解员不是“传声筒”,通过有态度、有温度的讲解让文物“活”起来,是陈莹莹追求。

展出文物的考古研究成果专业化强,文物年代久远,只有用生动形象、轻松有趣的语言,向观众讲清楚文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拉进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让文物“活”起来,使观众感兴趣、有收获。

为此,陈莹莹下了不少功夫。看专业著作,听专家讲座,查知网论文,向专家请教,去考古发掘现场学习,光笔记陈莹莹足足做了十余本。在讲解中,她时刻提醒自己,不掉书袋,不堆砌名词,尽量用口语,做到有干货,有脑洞。

文物讲解不是背讲解词,需要“见啥人说啥话”。讲解前,陈莹莹习惯了解观众的情况,同样一件文物,面对成年人、儿童或者河南人、省外人,陈莹莹用不同的方式讲解,并设置相应的互动问题。为了更懂观众,陈莹莹还自学了心理学课程。“心理学上讲,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8分钟,我不能滔滔不绝地讲,每隔几分钟就要抛出一个问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观察观众的表情与神态。”陈莹莹说。

在陈莹莹看来,一场好的讲解,看似语言平实,“清汤寡水”,实则是“由十只老母鸡炖成的一碗汤。” 这样才能把文物讲“活”。

是讲解员,也是教育者

近几年,除日常讲解外,陈莹莹还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来。每年寒暑假,河南博物院都会针对小学生,开设研学班,陈莹莹担任特约讲解老师。如何把古老的文物知识,用小朋友感兴趣的语言讲出来,对陈莹莹来说,是新的挑战。

“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为了给孩子讲清楚这件文物,陈莹莹想了不少方法。她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猫头鹰讲起,“它的眼睛是管状的,有感光细胞,只在夜间出行。它没法转眼珠,只能转脖子,可以转动270度。”,讲到这里,不少小朋友都会跟着转动脖子,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陈莹莹最喜欢的讲解对象是小朋友。“他们会‘破砂锅问到底’”。在非洲面具展览现场,小朋友们对猴面包树尤其感兴趣,他们抬起头,睁大眼睛,团团围住陈莹莹,目不转睛地听讲解,并不断抛出问题,”为什么叫猴面包树?”“它长在哪里?” “会长出像猴子一样的面包吗?”,陈莹莹一一耐心回答,“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不管多累,都想给孩子们多讲一些。”陈莹莹笑着说。

受她影响,8岁的女儿对历史文化,尤其是三国文化很感兴趣,她们约定5月份去安阳看曹操高陵。

“博物馆是个充满智慧的地方,她让我的精神很富足。我会一直干下去,用自己的讲解传播中原文化,也是陪女儿成长。” 

来源:河南手机报 编辑:丁丰林